节前走高节后"跳水" 猪价"过山车"养殖户伤不起
坐过山车,玩的就是个心跳。可猪价一旦坐上“过山车”,养殖户的心里就只剩下“痛”了。从春节前一路走高,到春节后接连“跳水”,猪价再次搅动了生猪市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猪肉价格“跌跌不休”,让饲养户大呼“伤不起”,为了减少损失,一些地区养猪户数持续减少,大量散户退出市场,母猪数量出现滑落。 这样的景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值得深思的是,为何猪价一次次大起大落?未来稳定生产出路何在?日前,记者深入传统生猪养殖大县——山东高青县一探究竟。 ——编者 猪价“跳水” 无论养殖户还是养殖场,几乎无一不赔本 育肥一头230斤的生猪,到底要花多少钱? 山东高青县孙庄村养殖户孙文学算了一笔账:料肉比为4∶1,饲料成本为4×1.4×230=1288元,防疫费30元、水电费15元、人工费86元、利息14元,共计1433元,成本线在6.5元左右。 同样是在高青县,万隆养猪场年存栏4000头、出栏8000头,还有可繁育的母猪700头。如此大的规模,成本账又如何呢? 经理李宗汉介绍说,这里的生猪料肉比为3∶1,饲料成本需1.5×230×3=1035元,此外还有防疫费50元、水电费10元,再加上人工费、贷款利息等费用,成本线大约要在7.5元左右。“如果现在出栏,一头生猪我要亏200多元。价格涨到7.5元以上我才能保本。” 作为传统的生猪养殖大县,高青县共拥有规模养殖场42处,年存栏11万头,出栏20万头。按照目前生猪6.5元左右的收购价测算,无论是养殖户还是养殖场,几乎无一不赔本。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也验证了这一点:截至3月6日,国内猪粮比价跌至5.95∶1,跌破6∶1的全国平均盈亏平衡点,进入《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设定的蓝色预警区域。从存栏情况看,当前我国生猪产能偏高,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猪价不稳,对养殖户而言并非新鲜事。在孙文学的账本上,记录着近两年的生猪价格波动情况:2011年销售生猪17次,7.2元—7.9元4次,8元—8.9元3次,9元—10元10次,最高价10元,最低价7.2元,平均价8.7元;2012年销售生猪16次,6.5元—6.9元3次,7元—7.96元9次,8元以上4次,最高价8.15元,最低价6.6元,平均价7.3元。 忽高忽低的猪价,使得许多养殖户在价格低位时为减少亏损而急于出栏,从而致使供大于求的局面愈演愈烈,生猪价格承压继续下行,形成恶性循环。 风险积聚 如不及时出台措施止损,后期猪价将面临大涨风险 春节过后,生猪存栏较为充足,而消费需求却在减少。 高青县畜牧局副局长孙学明认为,生猪养殖一般2年半至3年为一个周期,2013年恰好进入价格低谷期。从2月24日开始一周内猪价从7.5元跌到6.5元,这一变化明显超出市场预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恐慌情绪的出现。“定价权又不在养殖户手中,部分收购商利用市场周期故意压价,尤其是小型的养殖户由于没有固定销售渠道,利益更得不到保证。” 与此同时,其他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滋长。 尽管最近生猪价格在持续下滑,但饲料、人工等成本却一直在上涨。春节后豆粕价格由原来的1.6元涨到了2.15元,麦麸由原来的0.8元涨到了1.02元。万隆养猪场的工人工资从去年的1500元—1800元增加为现在的2000元—2500元。“招工也是大问题,我们这的工人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年轻人对畜牧养殖不感兴趣,一听说干养猪的活扭头就跑。”李宗汉说。 前段时间,黄浦江里出现的大量死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在养殖场内,生猪的防疫保健一直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育肥猪的病死率较低;在冬季或气温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仔猪的病死率偏高,成活率往往在80%—90%之间。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疫病防控的力度,少有重大疫情发生。但是,病死猪造成的损失基本上是由养殖户来承受。目前,能繁母猪可以享受到补贴和保险政策,而育肥猪只有在发生重大疫情、政府介入强制捕杀时才会有适当补贴。 在湾头村养殖户张吉卫看来,生猪养殖还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在他的养殖场里,年存栏生猪500头、出栏1000头,周转资金大约需要100万元,其中近一半是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因为没有抵押物、难找担保人等原因,贷款额度有限,大多在10万元以内。没有稳定的筹资渠道,就会导致市场疲软时难以抵御风险,市场情况好时又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相关人士表示,如果不及时出台相关措施,让这些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养殖户继续亏损,那么短期内市场信心将难以重塑,后期猪肉价格将面临大涨风险。 走出困境 理性看待市场周期,强化成本控制,盼政策“雪中送炭” “作为养殖户,还得理性看待市场周期。生猪市场有规律,关键看如何把握。看到生猪价格高时就盲目多养,一旦价格下滑,就处理改行,或者干脆弃养,这样养猪肯定挣不到钱。”虽然赔钱令人心疼,但孙文学心里还是非常地淡定。 生猪价格波动过快、过大,都不利于整个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往往也会成为整个产业走向的重要推力。特别是价格高峰时,如果有利好产业政策出台,很容易引起外来资金盲目入市,一旦价格进入低谷,这些资金投入者大多不能坚持,最终“受伤”的还是养殖户和养猪产业。 这一看法,已经成为众多养殖户和业内人士的共识。 李宗汉认为,打铁也需自身硬,对于大型养猪场而言,关键是看管理,只有坚持成本优先,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养殖成本线,才能避免亏损。“希望能够早日成立‘产业联盟’,让广大养殖户能抱团发展,共同参与市场议价,争取到更多的定价话语权。” 针对近期的生猪市场低迷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正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并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启动调控预案,防止生猪价格出现过度下跌,避免生猪养殖出现大面积亏损,努力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建议国家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在产业处于低谷期时,可以通过发展基金,对产业进行调控,对养殖户进行补贴,防止养殖户因亏损而轻易退出,造成产业的恶性循环。”孙学明提出,市场低迷时更需要产业政策“雪中送炭”,另外还要加大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和新成果的运用,鼓励支持产业的创新发展。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邓主管--13630812816 |
关键词:节前|节后|猪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