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涨”咋变成“三年必涨”?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22 15:1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国内景区门票支出已超过交通、购物、餐饮、住宿,在旅游花销中占比最大,达21.92%

  连日来,风景如画的边城凤凰,因高举收费大旗,着实让游客和商家很受伤,也使景区门票涨价再度成为热议话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走出家门游山玩水,拉动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然而,景区票价也与日俱涨。面对各地景区风起云涌的“涨价潮”,不少游客直言景区已经“游不起”。而一些景区管理人员却认为,景区涨价有合理因素。

  游客与景区各执一词,景区门票的价格多少才算合理?如何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百姓承受能力、景区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报记者做了深入采访。

  1.景区票价:止不住的涨声

  公益型景区在价格制定上应尽可能体现公益性,满足游客旅游需要

  “听说又有不少景区要涨价,我还是宅在宿舍吧。”清明节假期,北京市海淀区一所高校的研究生王晨琳没有出去旅游,而是选择了宅着休息、看电影。“现在景区门票动辄上百元甚至两三百元,去旅游一趟还真有点心疼钱。”王晨琳说。

  这些年,旅游经济发展很快,景区门票也跟着水涨船高。全国部分旅游景点特别是一些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都调高了门票价格,有的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幅度超过200%。比如,以2004年为参照,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的门票由158元调至目前的245元,九寨沟由145元调至220元。今年,又有一批景区跟进涨价,一些区域性景点和索道等附加设施也在近期上调了价格。

  “门票价格涨得太猛了,如果再这么下去,以后真的就玩不起了。”王晨琳说。根据不久前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行网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从国内出游成本看,景点门票花费在旅游花销中占比最大,达21.92%,其次才是交通、购物、餐饮、住宿等。

  “门票贵已经成为影响游客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业内人士表示,止不住的涨价、看不起的风景,大大降低了游客满意度。

  对于门票涨价,景区方面却持截然不同的观点。记者采访几家国内景区负责人发现,他们有不少苦衷。

  国内某5A级旅游风景区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游客数量增多,景区管理成本不断增长,提高门票价格是保证景区正常运营的前提。

  他以该风景区为例分析,由于景区属于自然遗产,与一般的商业性景点可以开发娱乐性设施、游玩项目等来增加景区收入不同,自然遗产类景区不仅不能开发其他商业项目,还要投入大量资金维持原貌。去年该景区门票收入不到2000万元,但基础设施建设、景区资源保护就需要4000多万元,门票收入远远不能满足景区维护建设的需要。

  游客、景区各执一词,那门票价格到底怎样才算合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旅游景区的产权属性决定了其公共属性边界。我国旅游景区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纯商业投资建设运营景区如欢乐谷、迪斯尼等,实行市场自由定价;一类是理论上属于国家所有的公益型景区,如故宫、九寨沟等,在我国旅游景区中占比不大,应照顾公众福利,实行低价策略;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型景区,借助于公共资源进行开发而成,属于地方或集体所有,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应实行政府限价或政府指导价。

  就目前全国景区门票上涨的情况来看,公益型景区上涨较快,由于这些景区往往是游客热门旅游目的地,涨价引发的关注自然比较强烈。公益型景区在价格制定上应尽可能体现公益性,满足游客旅游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来看,我国这部分景区应建立鼓励社会赞助、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制度。

  “景区完全免费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由于景区维护确实需要成本,所以收取一定门票是合理的。而这个标准,可以理解为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日常维护人员工资等运营成本的基础上略有结余。

  2.“门票收入至上”是一种短视行为

  过高的门票价格不利于社会效益最大化及旅游业持续发展

  景区票价制定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的原则,其实早就获得公认。作为景区门票定价的一份指导性文件,国家发改委2007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门票价格应充分体现公益性。制定和调整门票价格应以维持游览参观点日常运转所需经费为主,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利益,更不能以门票收入补贴游览参观点以外的其他支出。

  为了防止景区过快调高门票价格,《通知》还专门规定,对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门票价格,同一门票价格上调频率不得低于3年,同时对不同价格门票的上涨幅度也做了明确规定。

  然而在经过《通知》的第一个“解禁年”(2010年)后,人们发现,不少景区迫不及待地上调了门票价格。为了控制门票价格而实行的“三年不涨”禁令,演变成景区门票“三年必涨”的尴尬现实。

  让游客更为不满的是,景区票价往往想涨就涨,很少有景区能拿出让游客满意的理由。而且,涨价过程的透明度不足。虽然一些景区涨价实行了听证会制度,但参加听证会的人员组成不够多元,独立性或者利益相关性差,影响了听证会的质量。

  “对景区价格的调整,最好能让游客参与其中。”上海某高校的朱小彤觉得,景区价格调整过程中,游客的参与不可或缺。希望一方面提高景区支出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完善景区价格调整听证会制度,“可以听到并且充分考虑来自消费者、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声音。”

  “如果能把景区的维护费用、员工工资等成本公开,让游客看得懂、算得透涨价这笔账,确定门票收入的流向是合理的,我们也没那么大意见。”王晨琳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目前很多景区的门票收入,除了用于景区维护外,还有部分会用于员工福利甚至填补地方财政。因此,地方政府总是在扮演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推动者的角色。

  反过来想,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从景区开发中获益,那他们还有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吗?

  “单纯看重门票收入是一种短视行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短期来看,提高景区门票会带来更多的地方财政收入,然而从长期来看,门票价格若定得过高,则不利于社会效益最大化以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合理的门票价格才能给地方带来更多收益。

  旅游经济是带动性很强的产业,除了门票收入之外,旅游所拉动的旅行团、餐饮业、酒店业、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也能为社会带来效益。据统计,旅游经济中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带来6.8元的间接收入。

  也正因此,很多国家采取景区低价政策。与门票收入相比,低价政策更看重旅游对国民人文修养的熏陶,弘扬民族文化以吸引更多旅游者,由此带动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以墨西哥的金字塔为例,2011年墨西哥财政部对金字塔的拨款达150万比索(约合80万元人民币)。金字塔每年收入的绝大部分不是来自门票销售,而是来自酒店业、餐饮业、纪念品和工艺品销售、出租车和导游费用。

  3.有必要监管门票价格调整

  景区日常经营与维护应广泛吸纳各类社会基金支持

  票价过高不仅限制人们出游热情,更是挤占了人们可以用于购买私人产品的支出。

  近日,刚刚完成硕士毕业论文预答辩的朱小彤,和朋友踏上了前往海南三亚的旅途。两人在出发前就打好了如意算盘:出行时间特意避开节假日,机票和住宿都更便宜,可以省下钱给同学带些热带水果。

  可没想到几天游览下来,她们的算盘落空了:几个主要景区中,蜈支洲岛的门票要168元、南山文化旅游区的门票要150元、鹿回头公园的门票要45元、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的门票要170元,这几个景点的门票加起来,就已经超过了500元。“门票太贵,超过我们的预算,基本上没钱再买土特产品带回去了。”朱小彤说。

  为了刺激消费和降低百姓旅游成本,去年9月,发改委连续公布两批景区下调门票价格。据统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降价的旅游参观景点共计174家,下降幅度约为30%。

  “类似的下调门票价格应该更多。”许光建表示,对景区门票价格的监管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遏制地方政府的涨价冲动,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最终走上地方政府主动降价吸引游客、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良性轨道。

  面对景区门票下调带来的压力,地方政府和景区应通过其他途径缓解,而不是只盯着门票。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尽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寻求各类社会基金的支持。

  国外的做法值得借鉴。意大利目前用于保护、修缮旅游景区和文物古迹的资金中大部分由政府拨款,其余资金则通过彩票发行、社会捐赠等渠道获得。

  景区管理中也应对门票价格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灵活多样的门票收费模式。比如,实行淡旺季、早晚价格浮动制等,让景点景区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好保障;根据不同旅客需求制定团体票、家庭票等更加灵活的价格标准。

  许光建认为,门票价格调整在考虑景区维护成本的基础上,更应注重服务品质与管理效益提升。“另外,也要考虑景区旅店、纪念品商店等商业网点的效益,避免其陷入经营困境。”

关键词:门票|价格|涨价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