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新信号: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14-03-09 11:39: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最具区域协同发展优势。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这让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倍感振奋。

  如何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推动河北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认为,必须立足各自比较优势,按照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抱团之势

  环绕京津,是河北最明显的区位优势,也是河北最独特的发展优势。但长期以来,这一优势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地协同发展进展缓慢,致使不少河北人常常感慨,京津“虹吸”太强、“大树底下不长草”。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这一优势总体上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我省代表委员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是因为三地功能布局没能进行明晰合理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缺乏有机衔接,市场化对接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区域整体优势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这样的局面如何破除?

  “要打破这种格局,推动三地在更高层次实现协同发展,单独一省、一市是做不到的,必须由中央有关部门牵头进行顶层设计。”全国人大代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王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七个着力”的要求,第一个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这就说明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三地要学会平等相待。兄弟同心,才能其利断金。”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形象地把京津冀比作三兄弟。“在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每一方都要主动‘关爱’另外两方,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衬、和谐相处。”

  因此,王海波认为三地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主动把自己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审视自己,由过去都要求对方为自己做什么,变成大家抱成团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现在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更多的还是政策层面的鸿沟。”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河北省副主委、唐山市政协副主席胡万宁认为,产业发展实现对接后,很多原来在北京工作的人就要到河北去,那么他们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怎么解决?这都需要国家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充分予以考虑,逐步加以解决。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我省代表委员认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国家的科学指导、统筹协调,但更需要三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对河北来说,尤其需要积极主动,一方面主动搞好与北京、天津的对接协调,努力使三地的工作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国家部委汇报沟通,为国家搞好顶层设计提供科学充分的依据。

  找准定位分工,打造合作平台

  “承德要打造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市长赵风楼说。

  “保定要成为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外资进入京津乃至北方市场的桥头堡。”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说。

  “沧州要成为京津冀都市圈次中心城市、环渤海冀鲁交界处区域中心城市。”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委书记焦彦龙说。

  全国两会上,来自我省许多设区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各自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

  “找准定位,才能精准发力。”他们认为,各地必须要结合自身的产业承载能力和资源支撑能力,根据京津特别是疏解首都功能和缓解首都“大城市病”的方向,来研究和确定各自的发展定位,从而在服务京津中实现与京津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三地要实现互利共赢,关键是各地要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分工合作。”王昌举例说,近年来,河北有些大企业把自己的研发基地放到了北京,利用北京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用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北京的一些企业利用河北人力成本低等优势,把生产环节放到了河北,有效地降低了成本。通过这样的分工,形成了区域间产业合理布局和上下游的联动,用最小的投入实现了最大的产出,这是一种共赢的局面。

  “京津冀一体化不是一致化,而是建立在互补基础上的差异化发展。”王海波认为,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有差异,也有趋同的地方,在未来的协同发展中,尤其要注重发展各自的特色,“北京要唱好北京的京剧,河北要唱好河北梆子,只有差异化,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弊端。”

  既要找准定位,还要“筑巢引凤”。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借势京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关键是要抓好一批重点卫星城市和重点园区的建设,使之成为京津城市功能疏解的新空间、产业转移的新基地。

  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承德在北京周边承德高铁站周边建设了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3个省级新兴产业聚集区。赵风楼介绍,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高新区产业倍增计划和3个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功能配套,积极迎接即将到来的京津产业转移浪潮。

  在河北代表团驻地,聂瑞平介绍,目前,保定市共规划了总面积达1149平方公里的34个产业园区,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留足了空间。“另外,保定正在参照台湾新竹工业园和美国北卡三角园模式,全面加强与北京高校、中关村和国内外科技型企业的战略合作,规划建设河北白洋淀科技城和白石山中美科技创新园,打造国家级创新合作平台。”

  生态与产业相融合,走绿色发展之路

  2013年,挥之不去的雾霾为京津冀地区敲响了警钟。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避免环境污染,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成为我省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把生态体系建设作为切入点。”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丛斌在参加河北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建议,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能单单就产业说产业,就生态说生态,而是应该提出一个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把工业、农业、城镇等都纳入进去统筹考虑,把生态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全过程。

  “要抓住京津冀共享一个生态单元,推动河北实现绿色崛起。”3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省环境保护厅厅长陈国鹰在河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说,河北必须要置换出更多的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才能实现腾笼换鸟,更多地承接京津人才智力辐射和产业转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张承地区是京津两市的生态功能区,但还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萧玉田建议,应该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在张承地区建立一个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的支持力度,帮助张承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保护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产业对接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

  聂瑞平认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端发展不动摇,不能饥不择食。“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要,低端低效的项目坚决不要,跑马圈地的项目也坚决不要。京津的产业转移,决不能变成污染转移。”

  我省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统筹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使产业分工与协同发展相匹配,努力形成符合各地功能定位的产业体系。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使产业选择和城市功能定位相吻合,城市规模与其资源禀赋相适应,严格控制不宜发展的产业增量,对不宜发展的产业要坚决舍弃,从而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首都经济圈,京津冀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