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丁肇中自嘲:在南京上学时成绩不好,怕学校晒成绩

来源: 现代快报 作者: 2014-10-14 11:36: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刚刚过去的9月,华裔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丁肇中和他的“暗物质”研究再次轰动世界:他主持的、有可能解答宇宙起源的AMS实验取得重大进展——有关宇宙暗物质存在的6个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

不过,这位78岁的物理学界泰斗,昨天在与南京医科大学师生面对面交流时坦言,早年他就读南京南昌路小学时,成绩并不太好,以至于一度生怕学校公布当年的成绩单。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通讯员 南医轩

自嘲:

在南京上小学时

成绩不好

“我小时候对念书特别没有兴趣。”昨天,在与南医大师生面对面时,丁肇中教授先回忆起了他的学生时代。1947-1948年,他曾在南京南昌路小学读书。

他说,小时候在重庆时,常有轰炸机来“访问”,注意力不集中,慢慢养成了不念书的习惯。后来,来到南京在南昌路小学读书时,成绩也特别不好。“几年前,我回到南昌路小学,还要求学校不要公布我当年的成绩单。”丁肇中幽默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给逗笑了。

不过,到了大学,丁肇中在物理领域的天赋已经表现出来。当年,20岁的他就读美国密歇根大学时,原本学习机械工程专业,导师发现他不擅长画工程图,但对物理有兴趣,建议他学物理,“并且告诉我,本科就不要读了,直接去研究院吧。”

丁肇中说,大学第一学期时,他20岁,是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到第二学期就成了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从高中毕业到拿到博士学位,我用了6年时间,这在密歇根大学历史上还是很少的。”他说,他受到了学校的特别照顾,包括英国历史文学等在内的必修课都免考。

三个儿女

都没学物理

他从不干涉

丁肇中在早年的一篇自传文章中提及,家庭氛围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我母亲认为我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丁肇中说,小时候在重庆,因为战乱,医疗条件很差,小孩得伤寒、白喉就是不治之症,“有次我生病,看到母亲脸色不对,医生在我的病床上系了红条。出院后,母亲才告诉我,那是病危的意思。我前前后后收到过几次病危通知书。”

在南京南昌路小学读书期间,丁肇中时常溜出来,到夫子庙听相声看拉二胡。父母对他的教育很开明,从来不认为考第一名是重要的,也从来没有因为他不念书而责备他,而是让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只要是我感兴趣的,父母都无条件支持我,鼓励我。”

父母早年的教育也直接影响了丁肇中对子女的要求。“我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都不学物理,他们从小跟我在实验室,接触大量电子仪器设备,他们就说,长大后绝对不学物理,因为我总是呆在实验室,从不回家。”丁肇中说,现在,他的儿子学法律,大女儿学生物,小女儿学人文,“我从来不干涉他们学什么,就像我父母也从不干涉我一样。”

让他获诺奖的研究

曾用了5吨肥皂

1976年,丁肇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扬名,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新粒子的发现,证明了宇宙中有新的物质存在。但其实,早年研究“J粒子”时,他并不被人看好。

上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认为所有的粒子都是由3种夸克组成。为了寻找新的夸克,丁肇中决定建立一个高灵敏度探测器。他设计了一个精确度极高的实验:“相当于北京下雨时,每秒钟有100亿个雨滴,只有一个雨滴是红色的,我们要从这100亿个里把这个红色的雨滴找出来 。”

但是当时,整个物理学界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直到1972年,美国的布鲁凯文实验室终于接受了丁肇中的实验。

丁肇中说,这个实验需要100吨的油、100吨的铅、10000吨水泥和5吨肥皂,“最困难的是向政府申请5吨肥皂,因为一般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肥皂。”

两年以后,丁肇中果然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它具有奇异的特性:它的寿命比已知的粒子长一万倍。这种新粒子就是后来被命名的“J粒子”。

丁肇中认为,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而回顾收获诺奖,他说:“为了得诺奖而研究是很危险的,我做物理研究完全靠兴趣,我认为这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为名为利。”

“在我的项目中

权威是没有意义的”

1976年拿到诺奖时,丁肇中只有40岁,早年成名的他却没有止步。前不久,他主持的、有可能解答宇宙起源的AMS实验取得重大进展——有关宇宙暗物质存在的6个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

“参与AMS项目的多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当中,有的非常有学术地位,有的很有年资,但最终的决定由您定夺,在做决定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争议,会有不同的意见,那些大牌科学家为什么会信服你?”互动环节,南医大一位教师发问。

丁肇中微微一笑:“在我的项目中,权威是没有意义的。我的组里有大学校长,有国家教研室主任,用中国话说,也有部级干部。我开会唯一的要求是所有人都能发言,不管是高级领导还是年轻的学生,但不能交头接耳。我听懂后就做决定,假如没听懂就会告诉大家,我不了解,下次再讨论,但是否采纳意见跟年龄和地位无关。”

“以您现在的资历,为何不颐养天年,您现在在团队里是一个领导者还是参与者?”一位学生很好奇。

丁肇中说:“在美国没有退休制度,一年前,我太太还替我到学校问,如何办理退休?”他说,他所就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校表示,他的退休报酬会比在职高3倍,但退休后只能“参与”大的实验,而不能“领导”大的实验。“这么多年,在我的实验室里,每一个事情我都知道。这么多年,我从来不去别人家里,从来不与人来往,不陷于人与人之间的纠葛,我跟任何人都保持距离,这样才能冷静分析。一些象征性的挂名对我没有意义。我要做研究,只是因为我有兴趣。”

谈诺奖

希望中国拿奖人数

跟人口成正比

今年的诺贝尔奖揭晓前,汤森路透的预测名单中有4名华裔科学家有望获奖,国人的“诺奖情结”再次被勾起来,但最终的结果让大家希望落空。据了解,新中国成立65年里,诺贝尔奖共向全球400多位科学家颁奖,而中国获奖的科学家人数为0。

作为一名华裔诺奖获得者,丁肇中怎么看这种现象?“我想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学术的自由,以后一定会有很多人拿到诺贝尔奖。”他解释说,中国占世界1/4的人口,在过去几千年里,中国人对科学发展是很有贡献的,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拿到诺奖的人数能够跟中国的人口成正比。

花絮

连称多个“不知道”

让提问学生有点小尴尬

“您对哲学有什么看法?”“没有看法。”“您觉得年轻人做科研应该有什么心态?”“这个,我不知道。”

“不了解。”“不便评价。”“没有资格说这个事”……在昨天的交流会上,丁肇中不时冒出的“不知道”,搞得主持人和提问的学生有点小尴尬。

问及对中国当前高等教育有何看法时,丁肇中摇摇头:“我不了解中国的教育,不便发表看法。”

“您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摸索,中间有没有产生过怀疑或茫然?”主持人提出一个很励志的问题。丁肇中干干脆脆地说了个“没有”,让对方一时语塞。

还有女生请教“马上就要读研了,但是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到底该选什么方向专攻呢?”丁肇中说:“对于医学我不了解,所以没有资格给你什么建议。物理出一点错误还能改,但是医学出一点错就很严重,所以我不敢说。”

主持人邀请丁肇中给在场的医学生送上寄语,他停顿了一下,有些为难地看看台下,“这是我第一次到医学院,但我对医学不了解,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还是校长代表我说几句话吧。”

学生们盛情难却,最终丁肇中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体悟,“我经常对女儿和儿子说,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只走一次,要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

关键词:丁肇中,诺奖,南京医科大学,得主,自嘲,暗物质,j粒子,领导,上学

责任编辑:财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