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银行揽储忙 理财产品收益率或迎上涨潮
临近年底,年终理财已经开始了最后大冲刺。往年一到年末,各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吸引资金多会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然而今年却不同于以往,理财产品收益飙升现象并未出现。据悉,在新的监管政策下,银行冲时点吸储的动力有所下降,而央行[微博]降息又导致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下调,再加上股市上涨的刺激,不少居民存款“搬家”,部分资金流出银行。 不过,年末历来是市场资金相对短缺的时候。随着“年末效益”的显现,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将持续紧俏,各家银行的客户争夺战出现白热化局面,纷纷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抢滩年末理财市场,业内分析称,理财产品市场有可能迎来一波收益率“上涨潮”。 理财产品收益率回暖 受多方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持续下行。数据显示,非结构性人民币(6.2199, 0.0054, 0.09%)理财产品的周平均收益率已从年初的5.76%下滑至上周的5.07%,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也从年初的40%以上跌至3%左右。 据统计,降息后一周,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降息前一周下降1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达7%。从分类产品看,降息后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有所提高,保本浮动型和非保本型产品的数量均大幅下降。但从各类型产品的收益率看,对于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讲,短期理财的收益率都有不同幅度下降,中长期收益率则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尽管国家降低了存贷款利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大不如前,然而随着年末的到来,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抢滩年末理财市场。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目前,消失已久的收益在6%及其以上的理财产品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线,大部分理财产品收益集中在5%以上,有些产品收益超过了7%。 据银率网统计, 12月13日至12月19日,共有776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为5.23%。其中有45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包含),占当期发售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5.8%。而在上周,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6%(包含)的只有24款,占当期779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3.08%。在投资期限上,一年以上的长周期产品略有下降,短期理财产品受市场追捧。 据悉,银行这段时间推出了一些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与年末银行资金需求量较大有关系。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年末到来,银行对资金需求比较旺盛,而指数不断创新高的股市令不少股民将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宝宝类等开放式产品来了个资金大搬家,资金开始流出银行,进入资本市场,银行存款大量流失。在资金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面对年终考核,银行只得又动用了提高理财收益的传统手段,通过更高的预期理财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留住存款。 锁定高收益理财产品 专家表示,进入降息周期后,期限稍长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或将继续受到市场热捧,而浮动收益型产品因受降息预期影响,未来收益率不确定性较大,所以在发行数量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在利率市场化和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下,未来产品收益可能会继续下行。此外,理财师分析,在较为宽松的资金流动性环境中,开年后还有继续“降息”的可能性。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就有银率网分析人士表示,“这有可能是理财产品收益盛宴中的最后一次大餐。” 一方面因为国内经济增长乏力,未来中国进入降息周期是大概率事件,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降息的大环境下不会有很好表现。另一方面,有消息称取消商业银行存贷比硬性考核提上日程。银率网一位分析师表示,“一旦取消存贷比考核,银行发售理财产品的动力会随之减少,未来高收益理财产品或更加罕见。” 因此,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可以关注中长期理财产品,提前“锁定”较高收。在资产配置时,投资者除了购买中长期产品,还可以配置一些定存、短期的方便赎回的产品,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 最后,在选择岁末理财产品的时候,理财专家提醒广大投资者应注意两点:一是看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财产品都有一定的风险等级,投资者需要先做好风险评估,然后对比理财产品的风险,看看是否匹配;二是看自己运用资金的安排。由于大多数理财产品是不能提前支取的,所以投资者需要注意流动性风险。 |
关键词:银行,揽储,理财产品,收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