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激发民资热情必须消除民资顾虑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2014-12-30 14:28: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众所周知,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一股主导力量。经济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攻坚期的中国,动力增长与民资活跃程度息息相关。在当前经济形势环境中,要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需要更大程度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更大力度拓展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在公共服务领域向民间资本抛出“橄榄枝”,无疑会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众所周知,民间资本蕴藏巨大的投资潜力,而且有投资的意愿和实力,但是,投资属于市场行为,与其他类型的资本一样,在市场投资行为中,投资回报是民间资本最为看重的。尤其在当下,经济增速趋缓,影响市场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如果没有清晰的投资回报预期,无利可图,民资往往不敢贸然进入,至少投资热情不会太高。

可见,将民间的钱潮汇聚成投资的热潮,使民间投资愿进来、进得来、留得住,真正生发为投资行为,产生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对此,政府除了推出鼓励民间投资的项目,制定相应鼓励措施,更重要的是在软硬件上下功夫。首先,需要形成政府与民进资本投资的良性互动。所谓良性互动,就是政府与民资要形成定期沟通、交流的机制,通过这一平台,倾身倾听民间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他们的关切。与此同时,政府要扮演好服务者角色,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民间投资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次,要让民间资本清晰可见投资的回报预期,打破民资对进入公共领域投资的各种顾虑,从而激发民资的投资热情。做到此点,政府须强化鼓励民资政策的延续性,每一项政策的推出,都应谋划长远,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市场行为,如果与此配套的相关政策“短视”,再好的鼓励政策也难以吸引民资进入。

最后,政府要在完善民资进入的法律法规政策上有切实之举,让民企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拆除那些影响民间资本释放活力的“玻璃门”、“弹簧门”,打破那些有形无形的壁垒,消除民间资本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诸多障碍,让民间资本在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时不再有后顾之忧。大门敞开了,舞台搭好了,后顾之忧解除了,民间资本的活力就会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内生动力”。充沛的民间资本之所以长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与难享国民待遇密切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既是保障民资利益之需,也是规范民资发展之需。毫无疑问,如果民间资本投资热情不高,政府推出的鼓励投资项目就会“冷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正因此,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使其真正产生实效,政府必须在鼓励民资的“软硬件”上同时发力,软硬兼施,做好服务,谋划长远,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市场秩序,以此消除民资顾虑,引导民资进入真正有利可图的行业中去,真正实现民间投资愿进来、进得来、留得住。只有彻底打消民资参与投资的各种顾虑,民资才能迸发出最大的经济能量。

关键词:民资,民间资本,民间投资,内生动力,软硬件,玻璃门,橄榄枝,弹簧门

责任编辑:财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