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养老保险不足需国有资产补充
社论 现在用国有资产来弥补现行养老保险不足,应该是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据媒体报道,在最近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财政部楼继伟部长指出:“降低社保缴费率前提是划拨国资补充社保基金”。 很久以来,针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种种先天不足,学界一直在呼唤应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划拨国资补充社保基金”即为其中之一。近日,山东也采取相应措施,省属471户国有企业30%的国有资本(包括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省社会保障基金。 前一段时间,媒体热炒中国社会保险缴费率全球第一,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中国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并非第一。捧得桂冠的应该是养老保险缴费率,统而言之28%,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其原因之一,就是楼建伟部长所分析的:“我们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得比较晚,是1997年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此之前企业和职工并没有养老保险交费,这些职工进入新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作为视同他交过费来对待的。”这个“视同缴费”,就造成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窟窿”。 要扭转当前被动局面,就需要有养老保险之外的公共资金的投入,弥补“视同缴费”造成的亏空。这样做,不但可以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还可以降低个人和企业的缴费率。 这样做的理由是:在1997年以前,职工没有养老保险交费,实际上使得企业的成本不真实,扩大了国有企业的资本积累,因为那时基本都是国有企业,也扩大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同时,在1997年以前,国家预算大量地投资于国有企业。这样从两个渠道造成了巨量的国有资产。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由本企业支付的,虽然个人没有缴费,但都算到了企业成本之内,所以说企业成本不真实是有点出入的。当时的问题是企业之间养老金负担苦乐不均,新企业没有负担和老企业不堪负担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与市场接轨,而很多国有企业跟不上形势的变化,结果大批国企经营不善倒闭,直接影响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没了着落。1992年开始酝酿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正因为如此,现在用国有资产来弥补现行养老保险不足,应该是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1997年以前企业员工和退休人员没有缴费,并不是他们的责任,也不是企业的责任,而是当时的制度安排及其所持的理论依据所致。但毫无疑问,“获利”的是国家,现在一方面有“巨量的国有资产”,一方面又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后的“窟窿”。所以,“划拨国资补充社保基金”是个平衡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并使其走向可持续的招数。民众也期待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能够抓住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机会,把“划拨国资补充社保”当做一条基本原则。 |
关键词:养老保险,国有资产,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