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创业帮扶资金“玻璃墙”
不少申请者表示他们在申请扶持资金的实际操作中遇到壁垒,这些“玻璃墙”使资金看得见、用不着,折损了好政策的帮扶作用 “2014年全国财政仅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就达到900多亿元,比2013年多出100多亿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就业司副司长张莹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有效驱动各级政府推动就业工作。受益于此,大学生、困难人员等政府关注的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中央财政也撬动了各地政府的“乘法效应”。在广东,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洪焰说,过去中山市每年扶持创业就业安排3000万元,而如今实施基金“不封顶”,只要符合政策就补贴,扶持的力度呈“梯度式”增长。而珠海则率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每年应当按照不少于当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建立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开发。2015年这笔费用将达到2个亿。 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就业创业工作的支持力度,有力保障了全国就业形势稳定向好,社会创业氛围浓厚。但是,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很多申请者表示他们在申请扶持资金的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些壁垒。这些“玻璃墙”使资金看得见、用不着,折损了好政策的帮扶作用。基层工作者建议,改变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式,促进资金发挥更大的帮扶作用。 “四两拨千斤” 对于就业困难群体而言,就业帮扶资金如同“雪中送炭”,可以兜住一个家庭的生存底线。对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而言,创业扶助资金就像“救火队”,在创业者最艰难的时刻施以援手,让他们摆脱暂时的周转不灵,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效”。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金额日渐增长、种类逐渐繁多的各项就业创业帮扶资金,正在发挥这样的杠杆作用。 稳就业,就业帮扶资金减少用工成本,减轻个人负担,促进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46岁的林珍英特别感谢政府对她的帮助。由于年纪渐长,林珍英逐渐被企业“嫌弃”。而一旦失业,丈夫的医疗费和儿女的求学费用都难以为继,整个家庭将陷入困境。得益于政府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林珍英的社保费用被减免一半,企业愿意继续雇用她。她对记者说:“政府帮我保住了饭碗,保住了两个孩子的前途,也保住了我们家。” 促孵化,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初创者护航,提高创业成功率。中山市居居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炜戏称自己“鸟枪换炮”,政府在中心地段设立了创业园,并给予企业每平方米10元补贴,公司以同样的租金成本从30平方米的蜗居扩容为500平方米。这不仅是空间的储备,更是向客户和市场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公司及时升级帮助我们拿下了与知名企业合作的大项目。”他说。 提增速,利好政策引导劳动者积极提升技能及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动人力资源升级和企业转型升级。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培训部部长王法雯介绍,格力电器利用政府的培训补贴开展企业技能工的培养,半年来共培养了11个工种700多名。这个政策除了鼓励工人自身技能提升,贴合企业实际技能需求外,更是推动企业加速朝自动化发展。 资金申领如同“长征” 虽然各项就业创业扶持资金发挥了拉动作用,但是资金使用率低仍然是实践中无法回避的现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出于财政资金安全性考量,一些主管部门给帮扶资金的使用设置了许多“框框”。一名负责审核办理的基层干部说:“为了发出1块钱,政府花了4块钱的行政成本。” 比如,一个直辖市的街道办在辖区内设立了青年创业扶持政策,尽管其奖励金额最高为仅2000元,但却必须同时具备本辖区内户籍、35周岁以下、辖区内申办机构、聘请辖区内户籍35岁以下人员、办理用工登记并缴纳社保等诸多条件。 申请者对于优惠政策的“地方保护”非常无奈。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彭银年说,在常州,小型企业吸收本地户籍应届毕业生可获当地政府1000元每生的财政补贴。但实际上,小型企业大量吸收的是外地户籍的毕业生,本地户籍为少数,这种与户籍挂钩的福利限制了扶持资金的效用。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因为害怕资金使用不安全,人为设置了苛刻的条件。这让资金看得见、用不着,让申请者有“画饼充饥”之感。 珠海市人社局局长李伟辉说,他刚上任梳理业务时发现,珠海市大学生创业贷款居然出现连续5年贷不出去。原来,由于以往曾经出现大学生创业贷款坏账,随后珠海市规定大学生创业贷款需要公务员担保或者房产抵押。 “如果能满足贷款条件,那10万元创业者早就可以自己解决了,哪用得着这般折腾?于是,我们清理了这些不合理的政策‘壁垒’。一个月时间里,珠海大学生创业贷款已经达到了700万元,将过去创业意愿不浓的氛围彻底扭转。”李伟辉说。 记者发现,由于程序复杂,等待时间长,资金下拨时往往错过了申请者最需要的时候,因而留下了“资金扶持落不到实处”的诟病。 深圳市笔尖之上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立浩说,大学生创业之初都是以工作室或者团队的形式,没有注册公司的创客们,难以符合创业帮扶资金的申请条件。而等熬过难关,公司逐渐壮大,达到符合政府资金的扶持条件时,那点钱就像从“鸭子”变成了“酱油”,对企业无足轻重了。 在一些地方,资金的申请程序也相当繁杂。比如,高校毕业生入职中小微企业的就业补贴,需要提供本人的毕业证书、就业登记表、个人参保明细、中小企业划型证明、企业开户许可证、企业参保证明等。 这些资料一式三份,厚厚堆积等待审核。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走完程序通常要等待1个月,这还视工作人员的忙闲状况。等审批程序走完,还要汇总信息,将花名册交到财政局,再走财政拨款的程序。 在东部一个中等发达城市人社局的就业促进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各种申请资料分门别类地堆积在办公桌上,由于来不及审核,还没进入审批程序的就直接堆在了地板上。 申请补贴如“长征”,不仅申请者有抱怨,政府公职人员也颇有怨言。接受采访的基层工作人员说:“钱花不出去,我们也受罪。不断通报、检查、批评、解释。但是条件限得死,我们也不能突破红线,受累总比犯错好吧?” 改良资金使用模式 要改变就业创业扶持资金“吃力不讨好”的现状,让资金能在就业创业路上真正起到“扶一把”的关键作用,基层干部和广大申请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扶持资金投入应该更多集中于搭建平台。由于政府对创业项目考察需要费很大的行政成本,基层工作者建议,政府资源应注重在搭建好的平台,把市场资源和专家指导带到创业者身边。 洪焰认为,政府不应是“保姆”,非等挑好项目再发钱。政府应该是一个护航者,搭一个好平台,创业者可以在平台里找到“老师”和投资者。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另一方面,即使创业失败,创业者也有最低的保障。这样才能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其次,资金拨付尝试项目打包,宽放严审。基层工作者建议,帮扶资金应以项目方式下放,发放细则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中央执行严格审计。这种宽放严审的方式既有利于发挥资金帮扶作用,也有利于保障资金安全。 中山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林健荣说,例如对“40、50”人员的社保补贴,按中央规定,补贴最长不可超过3年。但3年后这些就业困难人员离退休仍超过5年,且年纪更大劳动能力更低,没有单位愿意招用。如果没有政策保障,这些劳动者就会被市场淘汰。 “其实,中央下拨的困难人员就业帮扶资金仍有结余,只要地方仍用于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是发挥了资金的保障作用。建议中央‘宽放严审’,将帮扶资金的使用细则交由地方自己制定。”林健荣说。 其三,利用模式以借代奖,尝试循环利用。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立了学院的扶持资金,对北理工的创业学子进行扶持,每个团队5万元。但与奖励补贴不同,这笔钱要收回,再重新奖励新的创业团队。 获得这笔资金的珠海手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成说,由补贴转向基金,两者都要经过严格审批。但在企业看来,后者这笔钱用起来,更像有根小鞭子抽着,企业发展的紧迫感更大。 珠海市留学人员办公室主任王旭建议,政府的扶持资金也可尝试这样的循环方法,比起奖励性扶持,资金安全性和使用效率都很高,既减轻财政负担,又对企业起到激励作用。 “借和给只是模式上的变化,资金投入总量不变。政府‘借鸡’给企业‘生蛋’,如果发展好,企业很快就能还上了。即使项目失败,那么也和当初直补奖励将钱送出去的结果是一样的。”王旭表示。□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付昊苏徐博凌军辉周蕊黄浩苑赵宇航 |
关键词:玻璃墙,创业团队,资金扶持,创业项目,创业就业,资金安全,扶持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