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财经频道 >> 投资理财

净值型理财成争夺焦点 保本理财有望退出舞台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2017-07-24 07:29:4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有消息称银监会本月要求部分银行降低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以控制风险,而此举针对的对象是表内理财,即保本型理财。

  《华夏时报》记者就此向多家银行求证,虽没能验证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但从各家银行的表态来看,保本理财规模收缩,银行理财更快回归其“代客理财”的本质已成为业界的基本共识。

  这无疑与近日中国银协发布的《2016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中预计2017年对于理财业务转型将是重要的一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有相通之处。

  上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余额占比79.55%,较上年上升5.38个百分点,另净值型理财产品市场占比9.37%的增速,高于2016年全市场银行理财发行数量7.27%的增速。

  在银行理财产品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非保本理财产品占比的提升,无疑从一个侧面说明保本型理财产品增长的乏力,银行理财正在回归其资管本质。

  事实上,在目前的监管规定下,保本理财属于银行的表内资产,相当于变相存款,是银行突破银行利率限制拉存款的一种方式。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如果结合“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的定义来看,压低保本理财收益或加速保本类理财退出舞台的步伐。

  商业逻辑扭曲的银行理财

  应利率市场化而生的银行理财,表面上与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客户把钱交给银行,银行再去投放,实质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

  存贷款业务,即通常的银行表内业务,其商业逻辑是,通过吸收存款形成资金池,并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开展贷款业务。在这个过程中,银行通过信息生产、承担信用风险、承担流动性风险,获取相应的回报,可以实现资产及负债规模、期限、信用风险的错配。

  银行理财则是资产管理业务,拥有不一样的商业逻辑,是投资人将资金托付给资产管理人,请其为自己从事投资,资产管理人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收取管理费,然后把扣除管理费后的投资收益交还给投资人,但投资结果由投资人自行承担,不保证收益。在这个业务过程中,不应该有资金池,每项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是清晰的,不会和别的产品混在一起使用,这样才能算得清投资人的收益。

  但是,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却因有意无意的混淆,不像是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

  比如,此次传言中涉及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对投资者来说基本上可以算作提高收益率的定期存款,即使很多名义上的非保本理财,通常也会约定预期收益。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保本理财受限之下,银行发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大多是给予一个预期收益,而实际操作过程中,都会按照预期收益刚性兑付。

  于是理财产品的商业逻辑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银行理财目前既不是存贷款业务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管业务的状态。

  回归“代客理财”的资管本质

  由于银行理财与传统存贷业务不同的商业逻辑,监管部门一直是明确坚定地要求其成为真正的资管行业,但是由于一些现实的问题,2016年以前银行理财一直保持着50%以上的高速发展,真正回归资管本质的要求一直很难落地。

  现在,在去杠杆、去泡沫、去通道,防止金融“脱实向虚”和“三三四”检查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内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非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增多、保本型理财产品占比减少。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今年初每月新发的净值型产品数量仅40款左右,4月之后开始大量涌现,每月新发净值型产品数量一度接近200款。

  相对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较低和预期收益率“刚性兑付”的不成文的保障,净值型产品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打破了刚性兑付,投资者需要自负盈亏,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是银行理财真正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原。一位城商行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受监管要求,行里现在大量发行净值型产品。“以前都是以保本产品为主,现在非保本产品占比几乎达到一半。”

  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则表示,监管层之所以会重点关注银行理财的层层嵌套和同业链条加长,主要出于客户风险适当性考虑以及底层资产不透明。“是不是把合适风险的产品卖给了合适的客户,还是说通过结构安排时间,把高风险资产卖给了低风险客户?还有最终资产投向的合规性。”巴曙松说,穿透产品的底层资产来看,要关注它是否符合资产管理的监管规定,其风险是否经过了适当的评估。

  而在这些方面,回归“代客理财”本原的净值型产品因为其资金来源清晰,管理者不承担流动性风险、不设资金池等,更有利于监管和控制风险。

关键词: 保本理财,退出舞台,净值型理财

责任编辑:李晓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