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 专题新闻

“3·15” 面对消费陷阱 该这样“避坑”

2018-03-14 14:44:03 作者: 来源: 秦皇岛晚报
分享:

  喊爹叫妈,赠送礼品,忽悠老年人买保健品,“微商”卖来源不明的商品甚至进行网络传销……甭管你是大爷大妈还是时尚青年,都免不了遇到一个个消费的“坑”。昨日,我市举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新闻发布会,提醒警示消费者“避坑”。

  发布会公布了2017年秦皇岛市消费者投诉十大典型案例以及2017年秦皇岛市消费者投诉十大热点,包括:服装鞋帽投诉热度不减,网购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万能”保健品充满欺骗诱惑,交通工具消费烦恼多,预付卡投诉拷问商家诚信,家用电器消费问题频出,电信、互联网服务雾里看花,餐饮住宿服务存隐患,手机里的猫腻年年不断,房屋装修何时能远离违约。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主题是“品质消费美好生活”,发布会上市消协发布了十大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切忌盲目消费。对商场超市等的促销活动要保持理性心态,切勿贪图便宜,被不实宣传忽悠;网络购物要慎重,消费风险需防范;健康消费,从餐饮食品安全做起;预付费消费需谨慎,保留证据好维权;购买汽车时认真按照交接所列内容逐项进行验收,确定没有问题才能签字,保留好购车凭证并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对汽车改装应慎重;通讯消费莫被套餐服务套住等。

  老年人防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较低,成了一些不法商家忽悠、欺骗的对象,市消协特别提示老年人,切勿听信将保健食品比成灵丹妙药的虚假夸大宣传;不要通过非法传销或会议销售等途径购买保健食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按标签说明书要求食用,切忌盲目使用;选购保健食品要检查外包装上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及其生产许可证号,生产许可证号可在企业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查询,产品信息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

  这几年“微商”非常火,但微信交易的监管制度并不成熟,交易大多要依靠于买卖双方的道德诚信来约束,存在较大风险。市消协提醒消费者,微信用户一旦销号,发生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纠纷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取证很难,买家权益很难受到法律保护;“微商”无监管平台,消费者应当到具备合法主体资格的电商购买,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切忌还未收到货就直接付款给对方;应核实“微商”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等真实情况,了解产品原料、产地和外包装等信息,与产品实物或官网上的商标和外观对比,不要轻信“晒出”购物小票和物流单图片,价格过低的商品要谨慎购买;尽量不要购置大件物品,不要购买无三包商品,不要做金钱投资,留好聊天记录、卖家信息、支付凭证等相关证据,若发现“微商”存在违规行为甚至涉嫌诈骗,可向相关管理部门反映或直接向公安部门进行举报。

  此外,记者了解到,3月14日至16日期间12315热线工作时间调整为早8点半至晚8点半,“3·15”当天延长至央视“3·15”晚会结束。消费者还可下载手机APP,登录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www.12315.cn),或直接关注微信公众号12315,以及微信、支付宝小程序12315,进行在线投诉举报

关键词:3·15,消费陷阱,避坑责任编辑:李晓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