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区 > 河北财经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数读河北⑧】规模扩大 结构优化 收入提高 河北群众端稳“饭碗”更有幸福感

2019-09-20 08:44:36 作者: 来源: 长城网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李代姣)就业,一头牵着千万家庭,一头连着经济大势,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饭碗”端稳了,日子才安定、踏实、有奔头;就业稳住了,发展才从容、坚定、有底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省就业市场繁荣发展,共享水平不断提高。尤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9月12日举办的藁城区秋季招聘会上,企业工作人员向求职者介绍企业信息。通讯员 王凯凯 摄

  就业体制逐步完善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为推动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各类人才和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河北省今年预计组织就业招聘活动903场,基本实现“日常招聘会天天有、专场招聘会周周办”。8月13日,河北省人社厅、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相关通知,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强化组织保障。

  “虽然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感觉找工作并非想象的那么困难,真得感谢就业部门向我们提供的帮助。”今年毕业的清河县大学生王志广有感而发。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北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河北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配”就业政策,对城镇劳动力一律采取“包下来”的办法,由政府安排工作。改革开放后,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就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就业政策逐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鼓励新型就业形态,就业新机会不断涌现。

  2018年,全省就业人员4196.1万人,比1978年增长近1倍,年均增长1.7%;城镇就业人员1324.0万人,是1949年的20.9倍,年均增长4.5%;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控制在调控目标以内。70年来,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2019年河北省人才招聘会现场。记者 张青果 摄

  就业渠道日益拓宽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秦皇岛市昌黎县十里铺乡条子峪村葡萄沟景区的佳鑫农家院,农户秦桂秀早已不再需要背着丰收的葡萄走上半天山路,到山下去贩卖。如今,她经营的农家院生意火爆,整个暑期每天游客爆满,日均收入超过5000元。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借助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像秦桂秀一样的人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餐饮经营者、第三产业从业者,在乡村日益变美的过程中实现增收致富。

  9月上旬,在秦皇岛市昌黎县十里铺乡条子峪村葡萄沟景区的佳鑫农家院,农户秦桂秀正在修剪自家庭院中的葡萄。记者 李代姣 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河北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就业渠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能力大幅提升。河北省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由1957年的2.2%,到2012年的33.5%,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迅速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完善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2018年,河北省城镇国有、集体单位就业人员285.3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为21.5%;其他单位就业人员265.0万人,占20.0%;个体、私营和灵活就业人员发展到743.3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提高到56.1%,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显著优化,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农业省份特征显著。1949年,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7.9%。1958-1978年,偏重发展工业,到1978年末,河北省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比重高达76.9%;第二产业占13.9%;第三产业仅占9.2%。改革开放以后,河北省就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34.9%;第二产业为34.3%;第三产业为30.8%,比1978年提高21.6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业结构显著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360.1万人,与2012年相比,减少66.2万人;第二产业1367.7万人,减少33.1万人;第三产业1468.4万人,增加209.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32.4:32.6:35.0,呈现“三二一”格局,就业结构出现新调整,更趋优化合理。

  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城镇就业比重持续提高。70年来,中国的城乡关系相继呈现出不同阶段的演变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城乡二元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期间,通过向农民赋权和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得到加强,城镇化率大幅提高,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56.4%。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镇吸纳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018年,河北省城镇就业人员达1324.0万人, 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1.6%,与1978年相比,增加878.8万人,年均增长2.8%。

  以培训促就业,隆化县茅荆坝乡手工业扶贫车间的女工展示制作的手工艺品。记者 烟成群 摄

  就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女性就业比重不断上升。新中国成立后,努力发展正规学校教育,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就业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18年,河北省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0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文化程度人员占全省就业人员比重为11.9%,就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妇女政治地位明显提高,特别是随着女性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日益增多。2018年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达到220.7万人,占比提高到40.1%,妇女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新就业形态成为稳就业、促就业新引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稳就业和促就业的新引擎。

  2018年河北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28.2万人,比2012年增加8.4万人,增长42.2%,增速居19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之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19.1万人,比2012年增加4.4万人,增长2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员43.3万人,比2012年增加4.2万人,增长10.8%。

  分配制度不断完善 职工工资明显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0元,同比增长9.4%。“70年来,全省职工工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河北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1949年到1978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80年代初期,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职工工资以年均8.9%的速度恢复性增长。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逐步形成了政、事、企分开的工资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劳动分配制度,职工工资水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2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9542元,是1978年的66.8倍;年均增加1146元,增长13.2%。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全面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和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群体工资增长,强化工资指导线作用,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在岗职工工资待遇。

  2018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71633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加5349元,增长10.4%;是1949年的225.3倍。

关键词: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数读河北责任编辑:赵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