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财发现”

整治假冒App 规范还需硬约束

2020-01-13 16:38:13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分享:

  作者:胡萍

  近日,工信部通报第二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包括拉勾招聘、风行视频、一点资讯、飞贷、瑞幸咖啡等15个App。

  这些被点名的App,涉及娱乐、新闻资讯、消费等多个领域。有业内人士表示,App专项整治的监督检查力度仍在加强,对于不符合规定、有重大风险隐患的App会及时采取下架措施。

  需警惕假冒App诈骗“套路”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从乐信获悉,该公司配合宁波警方破获3起金融电信诈骗案,累计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

  宁波警方介绍,此前多次接到报案称,有不法分子冒充分期乐客服,或者伪造假分期乐商城App,并以注销账户、清空额度等多种理由实施诈骗。宁波警方负责人表示,除假冒分期乐App外,犯罪嫌疑人还涉嫌搭建多个平台的“山寨App”实施诈骗。这类诈骗伪装性强、隐蔽性高,给广大金融消费者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据介绍,假冒借贷App诈骗是2019年高发的电信诈骗手段。360金融发布的《2019年假冒借贷App电信诈骗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2019年9月以来,假冒借贷App诈骗呈直线高发趋势,10月增长率达223%,为此类骗局的高峰期。

  《报告》显示,诈骗团伙通过假冒知名借贷类App,以短信、网页广告等形式广撒网,通过放贷前收取工本费、解冻费、保证金、担保金等费用名目诈骗用户钱财。

  假冒App一般和正规App的名称、图标以及功能体验十分相近,让大多数用户难以分辨,诈骗团伙通常会通过电话、短信、QQ等形式诱导用户点击链接下载。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甄别上,仍然缺乏主动的鉴别机制,即如何有效鉴别某个金融平台或金融类App的合法合规性。比如曾在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的‘714高炮’软件,其在相关手机平台随意上线,再配以夸大宣传,就容易使得金融消费者陷入圈套。”

  针对假冒借贷App诈骗、注销网贷账户额度诈骗等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危害极大,微粒贷、支付宝和360借条等平台均发布声明提醒警惕假冒App电信诈骗。乐信表示,公司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起防过度消费、防金融诈骗、防信息泄露的“三防工程”;在反欺诈方面,推出预防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猎鹰”安全产品。360金融反诈实验室和360手机卫士给出防骗建议:正规的金融App不会在放款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和用户联系、索要个人信息和验证码。此外,用户在下载App时一定选择正规官方平台,务必在App STORE和手机应用市场下载,不要轻易通过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以及二维码下载安装软件。

  个人信息是违规App觊觎的重点

  在近两批工信部通报的App中,主要存在问题包括私自收集个人信息和私自共享给第三方。据业内人士介绍,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方式有多种,比如未明示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默认选择同意隐私政策;隐私政策难以访问、难以阅读;为注销账号设置不合理条件等。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和核心生产要素,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成为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高度关注的事情。”谈到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欧阳日辉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2020年央行工作会议提出,全力配合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和跨境网络赌博活动。稳步推进征信二代系统上线升级,加强个人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和个人隐私保护。相关部门也已联动展开对App违规行为的多轮整治。其中,有超过60余款金融类App违法违规被点名督促整改。

  2019年11月,《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以下简称《认定方法》)发布实施。欧阳日辉认为,《认定办法》是数据治理的源头,从法律上明确了认定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具体划分了6个层面的行为。这对企业收集使用信息有了明确的指引,对个人保护信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提高了数据治理的有效性。《认定方法》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采用了硬约束方式,体现了尊重隐私、精益治理、敏捷治理的原则,强调引导作用。

  欧阳日辉建议,个人信息保护需要在创新和保护之间平衡,过于严苛地限制数据的采集使用,不利于数字经济的创新和发展;不重视用户身份证号、银行账号、行踪轨迹等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将影响消费者支持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热情。

关键词:假冒 约束 整治 规范 App责任编辑:赵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