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报解析央行非对称降息背后深意
11月2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非对称降息决定,同时宣布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由原来基准的1.1倍上调至1.2倍。自2014年11月22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这是继2012年7月后,两年多来央行首次降息。此次政策调整把货币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通过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使利率市场化改革得到进一步推进。 中国证券报:降息“托底”经济换来改革空间 时隔两年,央行再度降息,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在经济换挡减速之前,央行有必要通过降息稳定经济增长,为改革换取更大空间。 央行此次降息直指企业融资成本高难题。此前,作为总量政策,货币政策“定向”使用效果有限,而财政政策亦发力空间不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需全面降息。尽管贷款利率已全部放开,但基准贷款利率变动对整体利率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从历次降息效果看,基准贷款利率下行基本能直接作用于企业实际融资利率。国外央行经验显示出基准利率变动的巨大作用。 不过,此次央行降息,或许并不意味着降息周期开启。 首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正在“多条腿走路”。一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非常复杂,其中债务率较高及风险溢价上升是重要原因,这又与部分主体存在财务软约束、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较大等体制机制性因素有关。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标本兼治。 从财政方面看,今年以来,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新预算法框架和国务院新规指引下,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痼疾将明显改观,而通过“修明渠、堵暗道”的方式,以地方债置换城投债,能逐渐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和融资平台杠杆率,有助于堵上资金黑洞,便于货币政策顺利传导。 在财税体制改革的同时,存量债务融资成本亦需妥善解决。央行降息,直接降低存量平台债务负担,为财税体制平稳改革铺路。 其次,金融改革持续推进。国务院已出台多项致力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措施,包括优化信贷投向、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积极稳妥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供给、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体系、大力发展支持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服务的保险产品以及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举措。核心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而利率市场化又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在利率市场化初期,较高利率水平不利于利率市场化推行。本次降息与利率市场化结合,意在一箭双雕。 再次,在三期叠加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国经济适宜增长区间?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每年7%的经济增速即可实现既定的增长目标。随着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临近,市场对经济增速下调的猜测日益增多。如果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甚至7%以下,对于货币政策的要求可能将又是另一番光景。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及时调整利率,有助于在低经济增长目标下,保持经济在平稳增长同时加快结构调整。 最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已成定局,变数在于加息时点。在这一预期下,必须考虑中美政策背向而驰的效应,因此我国央行需尽早做出降息决定。 下一次降息也许不会很快到来。利剑出鞘后还需观察。随着前期刺激政策逐步落实和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红利释放,经济增长有望逐步企稳。通过降息稳增长,为改革清理痼疾沉疴,换取未来改革施展拳脚的更大空间。 |
关键词:解析,央行,非对称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