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强化预算硬约束 盘活财政“沉睡”资金
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和地方联动,盘活各领域财政“沉睡”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会议要求从三个方面加强对财政“沉睡”资金的管理,盘活这部分资金。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财政系统中,经常会有大量资金睡在账面上,比如结转资金、专项资金、体外循环资金等,这些“沉睡”资金直接影响到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科学使用,进而使得国家财政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据相关专家预测,财政资金的“沉睡”量可能在万亿以上。更重要的是,“沉睡”资金越多,出现矛盾和问题的概率也越大,产生腐败的可能就越多。 据了解,今年我国的财政支出总量已突破15万亿,这里还不包括一些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支出。在如此数量级的财政支出中,财政结余、专项资金等数额也是巨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显然是财政预算的约束力不够,预算没有能够真正成为硬约束、刚性约束。从财政到部门,从部门到具体的用钱单位、用钱环节,都没有真正做到把钱用在刀刃上,而是随意性很强。 要盘活财政“沉睡”资金,就必须强化预算的硬约束。首先,预算编制必须实行零基预算,亦即每年的预算多少,不看上年基数,只看本年度的需要,且每笔开支都要对应到具体项目,而不是一本糊涂账。其次,预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调整、修改。即便特殊情况发生,必须调整的,也要经过财政部门审核、市政府同意、人大常委会批准,部门无权自己调整预算。最后,对确实因为种种原因结余下来的资金,可以结转到下年度,冲抵下年度的预算,而不能作为部门的“小金库”,不能当作部门的“自留地”。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财政必须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扶持。而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作用,有必要唤醒“沉睡”的资金,使其运用到合理的领域,并通过压缩开支、减少浪费,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发挥空间。 |
关键词:预算编制,预算管理,财政系统,自留地,小金库,财政部门,资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