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电商走进“青春期”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电 (记者 李晓喻)经营一年多的网店终于站稳了脚跟,是步入“而立之年”的农民王会立最高兴的事情。 家住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偏僻村庄的王会立开网店卖农产品已近一年半。村民辛苦一年的收成因交通不便“走不出去”,只能无奈卖个低价,是王会立多年来的无奈。终于,王会立下决心在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注册了一家网店,希望借网络把家里的煎饼、杂粮等土特产卖到全国。 盘点过去的2014年,王会立告诉记者,自己去年初许下的三个愿望如今都已实现。 他最大的愿望是提高网店销量,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让乡亲们靠电脑共同实现“致富梦”。 这个梦想已经照进现实。借助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掀起的美食热潮,王会立的“老乡煎饼”月销量一度高达8000多件,居同类产品之首;其他一些特产杂粮的销量也明显上升。 “现在12月的数据还没出来,不过2014年全店销量应该可以超过500万元人民币。”守在电脑前处理订单的王会立笑着说。在和记者聊天的过程中,新订单提示音几乎两三分钟就要响一次。 随着订单数量攀升,曾经认为“先发货后收钱”的网店不靠谱的村民,如今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王会立说,现在全天候帮自己配货发货的村民已经从2014年初的10人增加到约40人;不断有人表示愿意跟他学电脑,开网店。 王会立的另外两个愿望:获得更多扶持措施,接受专业培训,也成为现实。不久前,他加入了淘宝“生态农业”,还参加了当地商务局组织的两期电商培训班,“现在做售后服务感觉轻松多了”。 王会立的“年终总结”,也是中国不少农民2014年的写照。一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生活重心从田间“移步”到电脑前,电子商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变着中国农村和中国经济的面貌。 据阿里研究院数据,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1000万元人民币的“淘宝村”已达212个,几乎是2013年的10倍;规模更大、体系更完善的“淘宝镇”也已出现;网店7万多家,直接带动就业人员逾28万人。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农村电商都已告别蒙昧阶段,进入蓬勃发展的“青春期”。 通过电子商务让农民和市场直接对接,可以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难题,为农业发展打开新的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淘宝村”的不断涌现,IT、电信、物流快递、代运营、设计、培训、园区等多元化电商服务业力量也加速进入农村市场。 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英特尔也计划推出适合“淘宝村”卖家的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产品。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报告指出,电子商务服务日益成熟,类别逐渐丰富,这将不断促进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创造就业机会,加速城镇资源流转。 但在活力四射的同时,农村电商也遭遇了一些“成长的烦恼”。最突出的一大问题在于恶性竞争的隐忧。 王会立告诉记者,开网店卖农产品成本低,技术含量不高,各家的商品也大同小异,竞争十分激烈,甚至会出现卖家冒充消费者给同行打“差评”的情况。“以前我认识的开网店的人,后来都坚持不下去退出了。” 按照中国农业部的计划,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有望从2011年的20%提高到2015年的35%,这意味着今后农民“触网”将更加方便。 有理由期待,未来中国将有更多农民在电商的大路上“抱团”前行。但在参与者越来越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竞争有序,让农村电商健康成长,不仅是王会立们,也是相关管理者需要直面的问题。(完) |
关键词:王会立,青春期,电商,智能手机产品,网店,中国电子商务,淘宝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