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进入新常态 “跑马圈地”还应谨慎为之
土地流转进入“新常态” “跑马圈地”还应谨慎为之——河南土地流转现状与趋势调查 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中国网事”记者张兴军 马意翀)记者近日深入河南多地调研发现,这一传统农业大省的土地流转势头强劲。尤其随着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进入“新常态”,逐渐告别以前的分散、小块、自发式流转,在速度和规模“双轮驱动”的基础上,流转行为更加规范。 与此同时,河南省工商资本下乡“跑马圈地”成为一道特殊景观。然而受逐利性驱动,一些地方工商资本流转土地投机色彩较重,有的甚至因为盲目上马形成“烂尾工程”。在整体有序的背景下,类似土地流转中的泡沫化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土地流转进入“新常态” 51岁的陈贵仁是罗山县一位种粮大户。因为村民外出务工,从2009年起在村里“拣”了100多亩地进行耕作,如今这一数字已增至5000多亩。老陈坦言,如果回到几年前,压根不敢想象现在的流转规模。 “刚开始都是自发的,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不种了,口头说一声,完全免费。”陈贵仁说,“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年均流转费也达到每亩500元。” 陈贵仁的“包地史”堪称河南土地流转的发展缩影。该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河南土地流转大致从2009年开始加速,目前流转总面积339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34.8%。自2011年至2013年的监测显示,流转总面积年均增长率达5%。 在平稳递增的表象背后,内在的流转结构也在悄然调整。其中农户流转面积的年增长率下降,而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主体的增长率则始终保持在40%以上。 “进入‘十二五’以来,河南的土地流转靠的是速度和规模‘双轮驱动’。与以前自发流转、零敲碎打相比,这种速度、规模和结构的多重升级与调整,形成了全省土地流转的‘新常态’。”河南省农业厅农经处副处长朱金芳说。 2014年8月,卫辉市7家农民合作社与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对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目前联合社共有土地3万余亩,其中流转6632亩,托管17190亩,剩下的则是订单农业。据悉,该面粉企业年加工小麦30万吨,届时将参照市场粮价就高不就低,对联合社的粮食全部回收。 联合社理事长程纪华告诉记者,“现在的联合社里,有搞种植的、农机服务的,还有测土配方施肥的,以前各自为战都有不少‘短板’,联合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小舢板就变成了大帆船。” “公司主要加工强筋面包粉,农户分散种植的强筋小麦虽然量大,但是标准达不到要求。现在这种对接,安全、稳定、标准化的粮源就有了保障。”上述企业负责人原辉说。 工商资本“圈地”投机心态令人忧 在土地流转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工商资本下乡“跑马圈地”现象持续升温。然而,不少投资行为显得盲目而冲动,个中隐患令人担忧。 “大约从2009年开始,来自房地产、矿业等各路工商资本形成下乡‘圈地’热潮”,新乡市农业局农经站站长张纯通说。与通常的土地流转种粮相比,这类投资或者定位为高端农业,比如观光旅游或者农业生态园;或者以土地流转为平台,开展全产业链、多元化经营。 “乍一看这些投资财大气粗理念先进,但不少是追捧概念,还有的可能看到国家重视农业,想先把地圈起来混个项目补贴什么的,因为不懂农业经营规律,目前为止挣钱的不多。”张纯通说。 由于工商资本的炒作,河南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费用开始走高,由此既挤占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种粮收益;也让那些原本期望赚快钱的老板们不堪重负。加上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有的项目甚至难以及时兑付地租,成为“烂尾工程”。 2014年11月,已经进入种麦时节。然而在淮阳县安岭镇农民张浩君的承包地里,大片成熟的红高粱却迟迟未能收割。他告诉记者,由于年事已高,此前将承包的9亩地全部流转给了淮阳县要发种植专业合作社。 “原来说好一亩地年租金1000元,到现在只给了500元。”张浩君说,“更重要的是,眼看麦播期就要结束了,地里的秋庄稼还没收,要是错过了播种,实在可惜!” 合作社负责人王春华介绍,土地流转是和河南三农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的。包括老张的承包地在内一共流转耕地3690亩,全部种的红高粱。“根据约定,高粱成熟后公司出资收购,合作社拿到钱后再给村民付地租。但眼看高粱都要烂在地里了,位于郑州的公司却人去楼空了。” 记者获悉,仅在安岭镇这一“烂尾工程”涉及农民就达415户,为此当地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经过抢收抢种最终有2400多亩地完成麦播,其余错过农时的地块至今仍空空如也。而对于多数流转农户,土地租金的兑付也迟迟没有下文。 资本下乡还需理性审慎 2014年春天,河南大豫大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延津县流转土地400亩。时至今日,这一数字已增至3500亩。而企业负责人张亚玲原是新乡市一家酒店的老总,此前并无农业经营的经验。 “酒店每年要采购大量的粮食和蔬菜,为了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一直想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张亚玲说,“因为以前没搞过农业,我们的流转是借助土地信托模式开展的,而且将来生产的东西完全自用,整体看风险可控。” 然而,像张亚玲这样理性谨慎的投资者并不多见。张亚玲告诉记者,从周围的情况看,工商资本包地热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人数多,仅自己认识的就不下10人;二是流转量大,一出手都在2000亩以上,多的达数万亩。 “这些人在别的行业赚快钱习惯了,种地也带着这种思维,比如我认识的不少老板,拿地后一窝蜂去搞观光采摘,想着立马变现;还有的投机心理严重,一上来就整生态农业之类高大上的概念炒作,想复制在房地产行业‘挖个水坑能吹成景观湖’之类的手法,但因为不接地气,80%的都在亏钱。” 信阳市委农办副主任廖东民认为,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经营模式可能是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向,对于工商资本大规模下乡圈地还应保持谨慎,同时应尽快出台更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老板们要算账,一旦包地不赚钱可能就会撂荒,乃至跑路,导致农民成了风险兜底者”,他说。 |
关键词:土地流转,圈地,麦播期,测土配方施肥,土地投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