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大举措打通资产证券化最后一公里
注册制改革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陆续出现在我们面前。 注册制改革来了。这里首先要说的是资产证券化,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 4月3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已经取得监管部门相关业务资格、发行过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且能够按规定披露信息的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可以向央行申请注册,并在注册有效期内自主分期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央行的这一举措打通了资产证券化的最后一公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央行发布这个公告之前,银监会和证监会已经为资产证券化做出了努力。 2014年11月20日,距离征求意见稿4个多月之后,银监会终于下发了《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银监办便函1092号文)。通知称,“根据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第四次会议和我会2014年第8次主席会议的决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由审批制改为业务备案制。” 这标志着中国资产证券化正式开启备案制时代,加上原本就执行注册发行的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资产支持票据,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迅速扩容时代将至。 银监会1092号文发布之后的第二天,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及配套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信息披露指引》、《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尽职调查工作指引》。 证监会这些政策取消事前行政审批,实行基金业协会事后备案和基础资产负面清单管理。此举是为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之前,证监会于去年2月份取消了资产证券化业务行政许可。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历经坎坷。2005年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始试点,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业务停摆,2013年银监会主管资产证券化发行额度仅158亿元,进展缓慢。2014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额度达到2825亿元,获得突破进展,不过与信贷资产规模相比,业务开展还在起跑线上,未来空间广阔。 华泰证券认为,资产证券化注册制落地,可以腾挪银行信贷空间,减缓资产质量压力,利好银行业。通过信贷资产的“真实出售”,信贷资产和风险出表,银行获得信贷额度,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散资产风险。 招商证券预测,201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可达8000亿元,接近全年新增信贷额度的8%。 注册制改革来了。这里说的是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 4月1日至2日,保监会召开第三届保险资金运用风险责任人培训会议。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指出,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重大改革取得突破,在推进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发行注册制改革后,大幅度提升了发行效率。实行以大类资产分类为基础的多层次比例监管新模式。 2013年年初,保监会改革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将其发行方式由备案制改为注册制。从运作情况看,目前进展顺利,2013年运行一年来注册发行的规模相当于过去7年的总和。保监会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年底,保险资金发起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达到1.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6.8%,其中投资1072.5亿元参与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 陈文辉强调,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将坚定不移地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 注册制改革要实施了。这里说的是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证监会已经完成注册制改革方案的初稿,征求各方意见后于2014年11月底上报至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之后,证监会官方也对注册制改革做出回应。 但因为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影响甚大,所以相关各方一定会慎重对待,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因此,今年“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提法是比较中肯和切合实际的。 从以上实行注册制或实施注册制改革的领域看,其目的都是为了贯彻简政放权的要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得到贯彻。 总之,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注册制改革已经来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迎接注册制时代的到来。 |
关键词:央行,资产证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