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两大方案将出炉 国资委职能将生变
上层逻辑 自2003年成立至今,拥有12年历史、掌管112家、去年达到近40万亿元的庞大央企资产的国资委,在不久的将来,将从央企资产“管家婆”转身为国家资本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称,“以前国资委的职责细化到管厂房、设备这些实物,那么庞大的国企资产规模,管也管不过来,以后不管了,把国有资产证券化、资本化,然后加以管理”。 方法便是此前国企改革中提及的,成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两类公司,它们分别管理已经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的共112家央企,而它们则由国资委直接管理。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告诉经济观察报,未来国资委仅是政府的一个资本管理平台而已。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对经济观察报透露,目前有关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的国企改革方案,已几乎征得了各方意见,应该很快就会出台了,央企分类方案也快出台了。“如果两类公司诞生,意味着不仅仅是在国资委与央企间多了一层管理机构,而是在央企整合重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方面将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动作。预计到2020年,自总经理向下的央企的经营班子都将由市场上选聘。”张卓元说。 国资委的职能正在发生变化,接下来,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实行“授权一批,下放一批,收缩一批,移交一批”。这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看来,说明国资委将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从而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央企,其中,同类项企业和低效无效、长期亏损企业将成为有限重组的对象。随着“中国制造”由低附加值的贸易品逐渐向高铁、基建、核电等高端领域升级,相关领域的国字头行业巨头陆续筹谋资产整合,央企也将从速度规模型转化为效益质量型。 李克强总理对本轮央企整合的定位是“促进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显然在具体操作的路径上也会变得不同,比如李荣融时代多是行业龙头整合名次靠后的企业,而目前仅有的几个案例中,便出现行业两大龙头间合并的情况,比如南北车。 而未来随着若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成立,以往央企的“婆婆”国资委也将以资本管理者的新形象面世,企业将获得更大自主权。 在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看来,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时代的央企合并,出现了“消化不良”和“整而不合”的尴尬。不仅央企平均负债率大幅攀升至65%左右,由多个企业整合而成的中钢集团,自2009年以来资产负债率连续5年超过90%,巨大的债务负担导致其连年亏损。而且还有不少整而不合的情况发生,比如中外运和长航两大集团整合成的中外运长航集团,终因双方行政色彩浓厚、管理文化难以融合等诸多原因而失败。 或许正因如此,在2011至2013年间被称之为“后李荣融时代”,王勇任国资委主任期间,央企合并阻力加大,开始执行“不求数量求质量”,“成熟一家,整合一家”的方针,央企合并速度锐减,从2010年的123家缩减为113家,每年大概3家左右企业被整合掉。 虽然如今整合大背景已变,但央企合并后,如何迅速地在管理和文化等各方面融二为一,决定着合并的最终效果是1+1>2还是1+1<2。以南北车合并而来的中国中车为例,合并的初衷是让其强强联合、避免海外恶性竞争,打造能够和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AG)以及加拿大庞巴迪(Bombardier Inc.)相抗衡的公司。而且在整合过程中遇到阻力较小。但戚聿东说,靠行政力量将两者捏合成为一个超级强大企业的方式,在国际上成功的案例寥寥。 多位专家颇为担忧的是,如接下来,包括石油和通讯领域的合并会成真的话,将是一种“历史倒退”。以2008年将中航一集团中航二集团合并为中航集团为例,合并后整个中国就一家企业生产飞机,资源的垄断并非1+1>2,很难促进技术进步和行业推陈出新,现在便留下了“只见中航集团不见中国商飞”的戏谑。 不过,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则对经济观察报称,此轮央企合并传闻已经遭到国资委辟谣,而已经或正在进行的这几例央企合并,仅是原来李荣融时期的央企合并政策的延续。 央企拆拆合合20年,一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仍显牵强,不论此轮央企整合规模是大是小,不断总结国内外的拆合之道,总结经验教训,仍大有必要。 |
关键词:国企改革,方案,将出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