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服务机器人产业化存两大瓶颈
中新社合肥7月21日电 (记者 吴兰)近十年来,全球服务机器人技术突飞猛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其产业化存在两大瓶颈——缺乏检测标准和高成本。 21日,在第19届世界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的比赛间隙,记者采访专家学者、业界代表,他们同时认为,随着一个个关键技术的突破、需求量的激增等,服务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会以更“亲民”的价格走进寻常百姓家。 科大讯飞机器人“小柔”、“小智”是本届赛场外的明星,动感的舞蹈、丰富的肢体动作吸引了无数观众。 该项目主管陆园介绍,“小柔”具有智能对话与情感表达功能,拥有丰富的肢体运动能力,未来面向社会服务领域应用。而“小智”具有感知智能和浅层的认知智能,可实现智能对话、语义理解、人脸识别与肢体识别,具备自主知识学习能力,未来面向家庭服务领域应用。 陆园说,“小柔”、“小智”的价格约20万元人民币,因为其很多关键技术、零部件都依赖进口。 在国购机器人展示区,一款会唱歌、可聊天、能眨眼微笑的服务机器人,正自动避让川流不息的人群。据现场的一位杨姓工作人员说,该款迎宾机器人是“定制款”,价格在11万元左右。他说,如果服务机器人能标准化量产,价格会大幅下降。 广州零号软件科技有限公司CEO向忠宏带着他的“机器人零号”来到合肥。他介绍,“机器人零号”目前主要应用于商用领域,多为训练、接待,有25个自由度,关节模拟人的动作,可以跳舞、踢球、甚至更复杂的动作。他认为,目前服务机器人价格“很贵”,究其原因有产量不高、研发成本投入巨大等因素存在。 向忠宏认为,突破目前机器人产业化的两大瓶颈后,成本降到一两万元都有可能。 RoboCup中国委员会主席陈小平教授说,目前全球都在争夺低成本的应用平台,中科大“可佳低成本移动平台”原理样机研发,成本可降低75%,未来通过生产工艺和批量生产等工业化手段,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他说,未来“绝对有信心”,整台服务机器人成本降到千元。 陈小平认为,除了成本高的重要瓶颈外,还有就是没有自动化的性能检测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支撑,服务机器人产品的质量检验缺乏保证,在国内外都处于空白,这也是服务机器人工业化生产的致命瓶颈之一。 7月19日—23日,第19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合肥举行,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47个国家和地区选手参赛。机器人世界杯是当前国际上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机器人赛事。(完) |
关键词:服务机器人,机器人世界杯,全球服务,人脸识别,小柔,瓶颈,小智,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