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对话:走近“东方金字塔” 探寻尘封西夏故事
巍巍贺兰山下,有一处“东方金字塔”,她肃穆、苍凉、巍峨、神秘,那些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中,显示着一种与时间和沙暴相抗衡的顽韧。8月14日,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走近西夏王陵,探寻西夏古国被封存在历史烟尘中的神秘故事。 有一个民族灭而不亡,他们尊白为美,视死为荣。有一个王朝神秘莫测,他们雄霸一时,威震四方。这个王朝就是西夏。今年一部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热映之后引发无数爱好者开始追寻西夏文化。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这里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西夏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列入中国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列入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西夏是11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西夏国的建立对中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上,西夏曾与宋、辽鼎足而立,号称“宋代三国”。然而,成吉思汗的铁骑最终使西夏王国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其灿烂文明,也湮没于大火之中,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仍然默默矗立,展示着西夏王朝曾经的辉煌。 西夏文化,是宁夏地域文化的亮点。探寻西夏文化,自然要到西夏王陵。进入陵区之后,蓝天之下,一座座兀然独立的塔形黄土堆忽然跃入视线时,就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其神秘的氛围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城,每座陵园,都缠绕着解不开的问号。 西夏陵景区景点包括: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碑林、一、二、三号帝王陵园遗址。西夏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园为背景,比较全面系统反应西夏历史的专题博物馆。它于1998年9月23日正式落成开馆,坐落在陵区东侧博物馆,占地5300平方米,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筑造型,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基本陈列由西夏历史文化、西夏王陵以及西夏学术研究成果组成,西夏历史文物700余件,西夏学术研究成果500余册(份)。西夏历史文化:党项迁徙与西夏兴起;西夏政治、法律、军事;西夏社会经济;西夏文化;西夏宗教;西夏王陵等六个部分。六个展览精选了人像碑座、文臣头像、小石马、雕龙栏柱、迦陵频伽、唐卡、绢画、泥塑佛像头、罗汉头等国家一级文物和西夏文、汉文残碑,佛经、西夏瓷器、官印、西夏钱币、西夏建筑材料等。配以大型沙盘模型、佛塔模型、微缩景观、人物雕像、临摹壁画、图版、照片等辅助展品。揭示了西夏历史文化的内涵,展现了西夏艺术的精华。 其中,西夏文字作为西夏文化传播重要的语言工具,对整个西夏文化的发展进程有着划时代的贡献。西夏文字是在西夏建国前(公元1036年),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以党项语为基础,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创制了复杂的西夏文字。西夏灭国后,西夏文字失传,成了无人知晓的死文字。直到清朝嘉庆初年,著名的文史学家张澍,在甘肃武威无意间发现了一块《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碑身的两面分别刻着西夏文字和汉字两种文字,才让西夏文字重见天日。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众多西夏文物、文献的发现,给西夏文字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专家们已经基本掌握了6000余西夏文的音义。 西夏史话艺术馆是一处以多种艺术手法再现西夏历史的综合展馆。馆内塑像陈列通过18组艺术场景,160尊彩塑西夏人物反映了党项族立业建国以至兴盛衰亡的重要历史事件。六座微缩的西夏佛塔直观地展现了西夏繁盛的佛教文化及高超的建筑艺术。西夏碑林以明、清、今人咏颂西夏历史的诗赋为载体,配以对译的西夏文字,集碑刻、书法艺术及西夏文字为一体,向人们展示西夏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明代诗人云:“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壮观的西夏帝王陵园遗址是贺兰山下璀璨的文化明珠,是人们领略西夏文化、寻古探幽的旅游胜地,以诱人的独特魅力和与中原迥然不同的文物古迹而吸引着八方来客。(记者宋艺) |
关键词:宁夏,西夏,东方金字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