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二代”落地 保险资管加速挺进3.0时代
“偿二代”已经落地,这个以风险为导向的新监管体系的推出,不亚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一场“革命”。过往在“偿一代”下可能被掩盖的投资风格激进、风控架构形同虚设等沉疴顽疾,将在“偿二代”下暴露无遗。 “偿二代”时代的开启,正式宣告保险资产管理加速挺进全新的3.0时代。与2004年保险资金获准投资股市的1.0时代,2012年保险投资渠道全面放开的2.0时代相比,在资产风险刻画更为精细的3.0时代,保险机构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市场人士更关心的是,3.0时代下,保险机构的投资风向、配置偏好是否会应声而变?为此,记者通过对多位资深保险资管圈人士的采访调查,为读者展现一幅3.0时代下保险资产管理大变局的路线图。 保险投资偏好或迎变局 从保险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偿二代”的推出,意味着一场大变局的开启。记者在采访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偿二代”下,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风险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而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主要是资产端风险,故而与保险投资密切相关。 更直白一点的解释是,由于“偿二代”对不同资产不同风险刻画得更加精细与全面——对不同大类资产、同一大类资产项下不同小类资产的最低资本计量均设计了不同的基础因子和特征因子,因此相较于“偿一代”,在“偿二代”规则下,在什么样的时点、什么样的价格、什么样的形式买入或卖出什么样的资产,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保险资管圈资深人士的解读,与“偿一代”相比,“偿二代”下多数资产的风险因子会上升。上升的幅度依次为:权益>权益类金融产品>债券>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不动产。“其中,投资性不动产和基础设施股权计划是少数风险因子有所下降的资产,这意味着,在‘偿二代’推进过程中,保险公司对这两类资产的配置动力可能会相对上升。” 再从大类资产横向比较来看,“偿二代”下,风险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权益>权益类金融产品>不动产>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债券。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市场人士关心的权益资产领域,不同细分品种的风险因子也有高低。上述人士举例说,比如,“偿二代”下,股票的风险因子要大于股票型基金。“因此,适当利用基金配置权益类资产有利于节约资本,其中指数型基金是较为经济的一种方式。特别是由于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的资本占用较多,使用指数基金进行投资的资本节约效果会较为明显。” 此外,在“偿二代”下,具有控制性的长期股权投资,不再区分标的是否已上市,但区分是否是保险企业、金融企业,这将鼓励保险公司通过场内外多种方式,进行金融保险行业相关的战略性投资;而不具有控制性的股权投资,不再区分标的的行业性质,这有利于保险资金广泛地财务投资于新兴产业、养老、健康、现代农业等非金融企业。 资产负债管理决定命运 相比市场人士所关心的投资风向变局,在保险业人士看来,在“偿二代”下的保险资管3.0时代,资产负债管理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准绳,而非单一的资产配置考量。 “在全新的时代下,衡量保险资产管理成败的标尺已不再是绝对收益(收益覆盖成本),而是如何通过资产端、负债端的良性互动实现动态平衡,这将是保险公司区别于其他资管同业的长期核心竞争力。”一家保险机构掌门人一语中的。 在其看来,所谓的动态平衡,引出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主动型资产负债管理”。即在配置模式上,根据业务发展匹配资产运作,同时也使资产配置提前介入产品定价和开发。在不同的利率周期下,采取阶段性资产配置策略,形成资产和负债久期的动态匹配。 目前,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公司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上主要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负债驱动资产模式,即简单基于负债业务来配置投资标的,比如有些寿险公司往往会不顾资产端的风险限额,简单做大保费规模来倒逼资产端;第二种是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即先通过投资端寻找资产项目,根据资本市场和资产项目状况,再要求负债端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现金流。 根据保险业资深人士的说法,第一种模式的问题在于,负债与资产缺乏互动,资产被动迎合负债,往往出现资产难以匹配负债的情形;第二种模式的问题在于,不同资产收益通道下,保险公司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可能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资产负债管理不是要求保险公司现金流和久期的精准匹配,而是实现动态匹配,更好地穿越经济周期。” 但从目前来看,保险业在这一基本定位上,似乎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主要是因为,“主动型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虽然充分考虑了业务发展需求和金融市场趋势,利于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实现动态平衡,但由于涉及定价、投资、财务、风控等众多环节的协调,该模式对保险公司整体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用多位保险资管业人士的话来形容,由于仍在“偿二代”启动初期,大家都在摸索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模式,需要一个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的过程。 |
关键词:偿二代,保险资管,3.0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