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险种的冷思考:从渠道搬家到千人千面的进化
——互联网保险报告之产品篇 从线下产品线上化,到基于场景开发,再到“千人千面”、定制化的产品,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不断唤醒并创造出新的保险需求。 在进化的过程中,注入互联网技术的保险产品含金量更高(如UBI车险,以及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进行移动健康管理的健康险产品等),但落地难度无疑更甚。这类互联网保险产品前期成本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在场景应用中为二者创造结合的机会是一种值得探索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奇葩险种,如今已显没落之态,这与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不无关系。但同时,过往一些被定义的奇葩险种,经修正、完善后成为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保险服务,这种“进化”为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思考:如是过程能否横向复制?从保险步向服务,能否成为互联网保险平台开拓市场的曲线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与首届互联网保险大会上嘉宾的对话、采访、调研等,试图寻觅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嗨点、难点和痛点。或许,正如一位资深互联网保险人士所言,“互联网保险的创新才刚揭幕。” 互联网保险“进化论” 放眼市场,通过互联网销售的保险产品虽然成百上千、种类繁多,但是多数属于传统保险产品范畴,其实质是“线下产品线上化”,与真正的互联网保险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这种渠道迁移,犹如一把双刃剑,并不能一言概括其优劣。 “一方面,容易形成互联网保险的泡沫。”万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进以车险为例,“目前,相当一部分互联网车险保费收入来自于电销转网销。网销对业务员有着更高激励,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惠,从而出现了线下签单、线上出单的现象。但最重要的销售环节并未发生在线上,加上车险属于低频保险产品,难以形成长期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他进一步解释称,“另一方面,互联网保险繁盛的背后,离不开传统保险产品、渠道和模式的支持。如果没有传统保险产品的互联网化,不会有如今的互联网保费规模,也无法形成对互联网保险的宣传效果。” 在此基础上,传统保险产品与互联网从发生物理作用到产生化学反应,逐步优选、改进和完善,最终设计出基于互联网场景的保险产品,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 例如,基于淘宝场景的退货运费险,以及配合美甲O2O中美甲师、顾客,滴滴出行中司机、乘客的人身安全等基于特定场景开发的互联网保险产品,都是互联网结合新兴行业衍生出来的新型保险需求,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正如北京华夏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利强所言,“在研发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过程中,需着重考虑如何把保险和场景予以深度结合。目前退货运费险的成功,在于其嵌入到电子商务的渠道中,实现连贯的场景交易。” 有了传统保险产品互联网化和基于场景开发的经验积累后,依靠互联网大数据,通过对消费者年龄、性别、职业和消费习惯的分析而形成的定制化互联网保险产品,正逐步成为可能。 蚂蚁金服保险平台产品总监林顾强介绍称,“我们曾联合保险公司推出过一款机票退票险,上线后赔付率达到190%,但随后却成功将赔付率降低至合理水平。方法正是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将购票者的年龄、消费习惯、历史退票记录、买机票的时间、起降地的天气、不同机场的管理水平等因子置入模型中,并据此给这款机票退票险予以相应定价。” 令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有保险平台正在研发定制化的车险项目,其核心在于,消费者如果当天并未开车出行,即可将当天保费按一定比例赎回,甚至可以将按年计算的保费拆分成按天计算,消费者只有在开车出行的日子才需缴纳保费。 UBI车险折射创新难点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进化,虽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但其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绝非易事。 这一点,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迎宁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曾直言,“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创新保险产品,如UBI车险,以及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进行移动健康管理的保险产品等。这些嵌入了互联网技术的保险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研发成本较大,目前还比较少,保险业应当花一些气力去开发相关产品,这是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重要创新方向。” 以UBI车险为例。UBI车险是基于日常开车及用车习惯的汽车大数据进行保险费用定价。与传统车险相比,UBI车险可以提升定价的科学性、公平性,对监管机构、保险公司以及消费者都存在积极意义。 目前,不少保险公司、互联网公司和比价平台等均在尝试通过车载OBD记录的行车及驾驶情况,重新进行风险定价,但尚未有哪家UBI车险业务呈现爆发性增长,更有甚者其合作方已经有打退堂鼓的冲动。 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前装市场,即新车自带原装智能系统,没有车主希望为自己安装移动监控;二是缺乏核心计算模型,要么像退货运费险一样亏两年慢慢调试,要么只能从国外引入一套模型再予以调节;三是缺乏统一标准,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市场规模;四是UBI车险可能会把车险保费规模做小,保险公司对此有所担忧。”一位专注于保险领域的创投人士如是说道。 整体而言,在某保险公司战略部门人士看来,保险产品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正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应该通过二者的融合来解决新兴风险,并强化风险管控。成熟的产品需在场景应用中逐步对接、融合。大型的保险公司亦应该在该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引领行业发展。 奇葩险的演变路径 在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过程中,赏月险、看球险、失恋险、熊孩子险等一众奇葩险种纷至沓来。前述“奇葩险”的问世,有者仅为博取眼球、赚取噱头,更有甚者并不符合保险的基本原理,甚至触碰监管红线。 如今,随着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消费者选择互联网保险产品更加理性,奇葩险中数量亦相应减少。但部分过往被定义的奇葩险种,却也上演着“蜕变”的戏码: 以某保险公司曾推的一款高温险为例,其主要原理是对赌所在城市日最高温超过某一温度的天数。实际上,保险公司通过历年气象数据精算得出免责天数,被保险人获赔概率极小,费率厘定并不合理。 近期,该保险公司再推一款游园天气险。这款保险产品包括个人意外伤害、医疗保障,以及天气补偿。“这可以理解为天气保险与意外伤害险的叠加,两款保险产品在天气部分并无实质差异,但后者增加了个人意外伤害、医疗保障,也就是说在对赌性质上添加保障功能,寻求噱头和保障的平衡。”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联网保险人士评价称。 再如,轰动一时的贴条险,在问世十天后即被保监会以无经营资质、不符合社会公序良俗和保险原理等理由叫停。其原理为:消费者购买为期一年的贴条险后,如果在该时间范围内被贴条,贴条险可以减免最高100元的罚金部分费用,贴条险使用一次即作废,再次购买的价格将根据赔付历史上浮。 “主要问题在于产品定性,贴条险从上线伊始便强调这是一种服务,而非保险。称之谓‘险’,旨在让消费者更容易理解服务形态,但后来在传播过程中产生误解。叫停后,贴条险改为贴条服务,明确产品属性,避免对消费者产生误导。”OK车险创始人齐石解释道。 对于奇葩险种的进化、变迁,会否成为互联网保险平台开拓市场曲线方式?现时下结论似乎为期尚早。但正如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姚飞所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改变生活的方面,但它没有改写经济规律,亦并未改变金融保险业的本质。互联网保险产品,追求短、平、快,但绝不能颠覆保险保障的本质。” |
关键词:奇葩险种,互联网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