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举牌热背后的“硬”道理 大中型险企或接棒举牌
看似正常的一次资本市场投资行为,为何引发诸多市场非议与猜测?举牌方再度重申两项承诺,监管人士的罕见力挺信用背书……如此种种,都值得市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与思量。“宝万之争”硝烟未散,阳光保险举牌伊利股份一事再成焦点。 阳光保险的现身,更像是“险资举牌潮迎变局”的一个信号。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保监会在负债端对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的严控,中小险企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或受一定影响,大中型险企或将接棒加大举牌力度。 其实,在“资产荒”环境下开启的大类资产配置时代,无论是从逆周期配置还是权益法投资的角度来看,纷纷扰扰的保险资金举牌热潮背后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与硬道理,看似不同的A股投资标的之间亦存在着内在逻辑的趋同性。多家大中型保险公司投资经理直言,“恋上优质股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绝非‘拍脑袋’决定。” 大中型险企或接棒举牌 与之前在资本市场活跃的个别中小险企所不同,阳光保险是国内保险业第二梯队“领头羊”,属于大中型险企。对于阳光保险此次举牌伊利股份,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是“险资举牌潮迎变局”的一个信号。 保险投资圈资深人士的解读是: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的高压态势已定,这对于一直以来高度依赖此类险种的部分中小险企而言,意味着资产端的风险偏好将有所转变,大中型险企或将接棒加大举牌力度。 但举牌并不能与控制权间划上等号。从阳光保险对外的表述来看,举牌伊利股份只是一次单纯的财务投资行为。“我们看好中国消费市场发展,看好食品行业发展,看好伊利股份发展。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的优秀群体,对其实施适度的资产配置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在“宝万之争”后,保险资金逐渐被“妖魔化”,原本的中性词“举牌”似乎也平添了几分贬义色彩。关于“伊利股份未来控制权之争”的猜测与非议甚嚣尘上,资本市场对险资举牌大有风声鹤唳之势。 其实为避免资本市场误读,阳光保险在举牌之日便已明确表态,承诺“支持伊利股份现有股权结构,不主动谋求成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和“未来12个月内不再增持伊利股份”。 为进一步消除市场某些过度解读所带来的影响,昨日午间阳光保险再度发表声明,再次重申投资本意——“投资伊利股份是一种正常的财务投资行为”,并强调之前作出的两大承诺不会改变。 值得注意的两个细节是:一是阳光保险在昨日声明中特别强调两个“没有”——目前为止,其在二级市场投资的198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是第一大股东,没有一家持股比例超过10%,并坦言“凡理性的投资者都应该清楚,这样一种承诺对一个拥有几千万客户的金融保险企业意味着什么”;二是两位分别来自保监会、保险资管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同时罕见发声力挺,为经营管理和投资行为整体相对规范与稳健的阳光保险及绝大部分保险资金做信用背书。 恋上优质股的必然性 无论是万科还是伊利,在保险机构投资经理的眼中,恋上优质股并抱以长期股权投资的态度,这并非“拍脑袋”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记者在采访中从保险投资人士口中听到的解读是,因为这些优质股符合目前险资择股的几大“选美”标准:所处行业属于防御增长型、龙头地位、持续高股息率、低市盈率。这些优质个股往往集中在地产、银行、汽车、公共事业、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轻工制造等板块。 在A股目前乏善可陈、无显著改善的现实下,保险资金为何不退则进?关于这个问题,保险公司其实也是有苦难言。一方面,这几年,受益于政策红利的释放,保险行业保费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眼下流动性相对充裕下的“资产荒”加剧,长线资金在投资端普遍面临“找不到好资产或哄抢好资产”的尴尬。 在此环境下,增加具有“类固收”性质的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变成了大部分险企破局“资产荒”、实现“覆盖资金成本并获取绝对收益”目的的主要途径。多位保险投资圈人士告诉记者,具体模式有两类:一是逆周期配置高分红价值股,二是权益法投资优质个股。 在第一种模式下,保险资金在投资中充分发挥了长期性优势,在股价低点买入高分红优质个股并长期持有。除了享受股价上涨带来的资本增值,仅分红收益率即可超过5%,保证了稳健回报。例如保险资金之前买入了较多的长江电力、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还有港股中的汇丰等标的。 第二种模式则是针对优质的行业龙头和个股,多数险企结合自身战略进行了较为集中的买入和持股。持股超过5%,可派驻董事并按照权益法记账,这样既能避免股价波动对险资带来的不利影响,对稳定资本市场、发扬价值投资理念也具有示范意义。根据初步统计,2015年险资集中举牌(持股5%以上)的个股达36只,多数为低估值的价值蓝筹,集中买入的股票数量是前所未有的,是2014年的三倍。 长期股权投资不只举牌一种方式 其实,保险资金对优质个股的长期价值投资,并不仅限于举牌这一种方式,并不是所有的险企都会在二级市场争抢。而这些举牌之外的其他投资模式,也值得投资者关注。 有业内人士直言,相对于缺乏渠道及资源等优势的大部分险企来说,举牌的确是更加现实的操作手法。但对于那些有优势的部分险企而言,除了举牌,还可以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或是协议转让、定向增发等方式,来实现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 譬如去年这个时候,“人保系”公司就在一天内耗资百亿增持了兴业银行,成为兴业银行第二大股东。人保方面称,此次定增背后,主要是看中了兴业银行的分红率、流动性和盈利水平,投资回报率可以覆盖负债端的资金成本,保险资产配置结构得以优化。 根据保险公司财务人士的专业解读,无论是通过举牌还是定增、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长期股权投资,险企择股的内在逻辑存在着微妙的共性:低市盈率且近三年平均股息率都超过4%,股权相对分散。 来自市场的最新信息显示,近期多家大中型保险公司正在蓄势待发,择优遴选适合自身资金特性的A股优质标的。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符合保险资金这一标准的优质品种并不是很多,供求关系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而在这些优质股中,哪些会成为第二个万科或伊利,再次被保险资金瞄上?值得密切关注。 |
关键词:险资,举牌热,大中型险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