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财经频道 >> 风景河北 >> 燕赵图景

王其和太极拳主要传承人:檀杏敏

来源: 河北电广文化网刊 作者: 2017-03-01 08:51:2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檀杏敏,1955年出生,任县邢湾镇人,王其和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式、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八卦掌第五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现任河北省王其和太极拳协会主席、邢台市武协副主席。

  她生长在传统武术世家,自幼崇文尚武,少年时即师从刘仁海先生学习王其和太极拳,默默苦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随姚继祖、傅钟文、王荣堂大师学习武式、杨式太极拳和八卦掌。

  她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精研广传,同时积极组织参与各类武术赛事和交流活动,多次荣获佳绩,为促进传统武术传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檀杏敏拳论:浅谈太极拳“体”与“用”的统一性

  太极拳是以道家养生理论为基础的健身之道,同时,太极拳又是吸收、融合了中华武术之大成而形成的内家拳重要代表拳种。它富含哲理,刚柔相济,变化无穷。可以说,太极拳以健身为“体”,以技击为“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方面,有的人只注意了太极拳健身的功能,而对太极拳的实战功夫一无所知,把太极拳打成了“太极操”,甚至由于不掌握传统太极拳的功法要求,事与愿违,没达到健身目的,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在社会上大多把太极拳称作老人拳、病人拳,原因就在这里。另一方面,有的人热衷追求太极拳的技击功夫,而缺乏科学的练功方法,忽视太极拳的健身功能,甚至损伤了身体。这两种倾向都是不符合传统太极拳科学锻炼要求的。应当承认,在冷兵器时代,确实存在习武者因过度用功,伤身折寿的现象;也不可否认,当今时代,武术的实战作用正在减弱,人们练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健身强体,《太极十三式行功歌诀》也特别强调“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但问题在于,不要把太极拳的“体”和“用”对立起来,而应使二者有机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太极拳不失其本来面目,得以原味传承、健康发展。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略抒浅见。

  一、从太极拳的身法要领上注重体用结合 练习拳架,也叫盘架子,是太极拳修练的基本功,无论是体还是用,都必须从盘架子开始,即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还要继续通过盘架子再深入、再提高。拳架是经过历代先师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一举一动、每招每式都有严格的规矩,练习太极拳,就是要从守规矩入门,练到纯熟时,逐渐达到从心所欲的自然状态,此时虽然已脱规矩,看上去无拘无束、无形无象,但仍然合乎规矩,而且高深阶段的身法心法要领更加精细微妙,毫厘不差。如果一开始就不得要领、不守规矩,还没学会走就想飞,势必会枉费心机,走弯路,甚至误入岐途,“学拳容易改拳难”,就象盖房子,根基打歪了,房子永远建不好。太极拳的规矩,也就是对身法要领的要求,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意守丹田、尾闾中正、敛臀圆裆、上下相随等等,这些要领都是在长期实践中按照人体生理结构和科学运动规律提炼总结出来的,一定要在盘架子时悉心体验。比如,尾闾中正决定着身架,就象古建筑的支柱,如果身架不正,其他要领都会失真变态,也就更谈不上体和用了。我的恩师刘仁海先生,当年常说:“低头猫腰,传授不高”,并要求弟子们要把太极拳要领练到身上,形成习惯,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恩师年近八旬时,连续给弟子讲拳、演示、推手,弟子们个个气喘嘘嘘、满头大汗,他却神态自若、谈笑风声;恩师端坐时,身板自然正直,目光如炬,神态不怒而威,似乎周身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气场。太极拳的要领细致入微,要处处在心,不可忽视。常言说“自病不觉”,能经常得到老师的指教,不断纠正存在的毛病,会提高得更快。比如,有人误认为姿势越低,增长功夫越快,看上去越好看,就努力下蹲,造成身体各关节僵硬、体形变态、膝关节损伤。以致闹出有的骨科医生为膝部疼痛病人检查时,先问是否练太极拳这样的笑话。由此看来,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传统太极拳要领明确,功法严谨,动作协调,适合各种疾病的康复而绝不伤身,更不会出现正常人练出毛病的问题。凡是打拳时出现腰酸腿疼、头晕目眩、手脚冰凉、心跳加速、憋气胸闷等不良反应,都是因为姿势动作不符合正确的要领,应该及时向老师请教,只要老师真明白,则会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存在的问题很快能够迎刃而解。

  二、从太极拳的劲法特点上注重体用结合 毫无疑问,太极拳是拳而不是操,不仅能健身而且能实战,只要按太极拳的内家功夫练,健身强体不求而得,而且效果会更好。太极拳的技击内涵主要体现在“劲别”上,也就是行内人说的“太极劲”。刘仁海恩师说过:先练顺,次练劲;还说:先明方向,后明姿势,再明劲别。这正是太极拳论中讲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太极劲的内涵丰富,难以尽述,就体用结合角度而言,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刚与柔的关系。松静自然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放松是太极拳的门坎,也是永恒追求。但是太极拳的放松是和姿势、意念、劲别密不可分的,而且太极拳的放松,功夫层次不同,境界也不同,放松是无休止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一味的软弱无力。太极拳的放松是在意念的引导下,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最终达到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是体现于太极拳的中庸之道,是阴阳互融、互变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于体,不温不火,身心和谐;于用,粘、走随心,进退自如。第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前面谈到,太极拳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具体细致的要求,要循规蹈矩,达到熟练、准确。在此基础上逐步做到整体协调、周身一家。比如,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通过练习,先求每张弓充实饱满、富有弹性,最后达到五弓成一弓、一弓含多弓,形成八面支撑的浑元劲。正是这种浑元劲,能够为体、用积蓄深厚的能量。第三,曲与直的关系。太极拳动作和劲别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圆、是螺旋。从初学拳架开始,就是在划圆,数年练习,功夫螺旋式上升,达到浑圆状态,仍然是圆,不过,这时的圆已是内含丰富、无形无象,处处皆是阴阳一体的“太极圈”。人身立于浑圆一体的太极圈中央,处于中定状态,向外产生膨胀力,这就是太极拳的掤劲。太极圈的弧线与对方来力直线相切,这就是太极拳的走化;太极圈的中心与圈外的每一个触点所产生的对应力,这就是太极拳的发放。太极圈曲与直的生克变化,精微奥妙,使人在无穷乐趣中达到体和用的双重目的。

  三、从太极拳的内功修练上注重体用结合 太极拳是植根传统道家功理功法并融汇各家精华的内家功夫,绝对不只是机械重复、熟练比划的“太极操”。正宗的传统太极拳,从入门的第一课、动作的第一式,就已引人入道。比如,太极拳预备式,也叫无极式,无极式的要领是贯穿始终的,无极生太极,无极式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套拳的功夫,打坐、站桩,也主要是增长无极状态的功夫。静能生悟、静极生动,太极拳内功的核心是虚静。修练太极,就是要在明师的指导下,通过调形、调息、调心,由“外三合”渐至“内三合”,做到性命双修、体用兼备,进而达到虚静自然、圆融通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也许这就是太极先哲所指引的“神明”境界。

关键词:王其和,太极拳名家,檀杏敏

责任编辑:赵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