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其和太极拳
武林百年枝 春风展新姿 任县古称“壬”,这里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著名的大陆泽不仅汇集着浩淼无际的漫天大水,还孕育流传着丰富多样的武术拳种,成为太极拳的重要传播基地,造就出不少太极名家。大家所熟知的杨澄甫、郝为真二位宗师的得意弟子在任县就有五位,其中王其和先生就诞生于此。清末民初,王其和先生在长年习练武式、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悟,将两拳精心相融而创编出一套新型拳式。该拳历经百年传承,以其特有的魅力,渐渐享誉武林,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现在,该套拳路已作为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流派载入《永年太极拳志》;2014年,又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欣逢盛世,王其和太极拳已走出古泽,走出邢台,正在走向全国,走向未来…… 源 王其和,字春山,出生年份说法不一,卒于1932年。河北省任县邢家湾镇环水村人。 该地地处大陆泽腹地,当年曾是繁华的水旱码头,民风淳朴,信息灵通,视野宽阔,自古崇文尚武。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王其和自幼酷爱武术,先随本村人习洪拳,功夫精湛,尤其使得一手好绳鞭。相传他在屋里发出绳鞭,穿过窗棂能将房顶上的人拿住。180斤重的铸铁大刀,他耍得得心应手。可他不满足于本乡拳艺,便走出家门,遍访名师。适逢清末武举景廷宾在任县、巨鹿一带教武学,王其和便拜景廷宾为师,苦练景家刀法。他还拜著名镖师刘瀛洲为师学习三皇炮捶,历经数年,功夫大增,被京都会友镖局聘为镖头,闯荡江湖,威震四方。可一次他在与一位太极高手较技时,竟然输给对方,他深感太极拳的功法神奇。此时,他的老师刘瀛洲也开始推崇太极拳,并与太极名家杨兆林、郝为真等成为盟友,交往甚密。经刘先生介绍,王其和到广府城拜郝为真为师,并与老师朝夕相处,学习武式太极拳达六年之久。期间还受到杨兆林、杨兆元指教,受益匪浅。1914年王其和随郝师赴京。在京期间,见到了杨式太极大师杨澄甫先生。因民国初年广府发大水时,在滏阳河搞水运的王其和曾救过杨澄甫先生的家人,再加上王其和此时已具备了扎实的功夫,所以一见面,便得到了杨澄甫先生的格外器重和厚爱,并留在身边朝夕学艺。其间王其和还经常得到杨健侯老先生和杨少侯先生的指教。杨家两代大师将其拳技奥秘倾囊相授,并将王其和视为杨式太极拳的重要传人。在杨澄甫先生1931年所著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王其和作为精选传人名列在该书的传承表中。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王其和未能随杨师南下沪、广或闯荡海外,而是带艺回乡,终老村野,大大地减少了他的知名度,但他毕竟身怀绝技,且终生教练不辍,用毕生的精力研创了此拳,并为该拳在当地的传播、发展奠定了深厚而扎实的社会基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尤其是对该门派传人禀性朴实、心无旁骛的心性培养和“练拳重真功、学艺轻浮名”的门风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太极拳的发展史,郝为真、杨澄甫先生是民国年间武式、杨式太极拳的标志性领袖人物,而能够同时得到这两位宗师亲传的人可谓凤毛麟角。王其和先生有幸追随两位宗师,并深受器重、得其真传。他不图名利,只求真功,但又不满足于已得之功,潜心探索、追求更深更独到的功夫。在多年的悉心研练中,他根据自己的体悟,默识揣摩,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套路。该拳路下盘结构严谨、步伐灵活、转换自如,上身舒展大方、庄重柔和,整体拳架大小适中,圆满紧凑,练用结合,健身与实战完美统一。行拳时,以心行气,以意导形,内气发自丹田,沿经络节节贯穿,达于四梢,使气息通达全身,并回归于丹田。体用时,动作轻灵,外柔内刚,手法绵软而发劲干脆。此举可说是将已臻完美的杨式、武式太极拳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融合,既使杨式、武式太极拳的精髓得以传承,又形成了一些新的功法和特点;既有浓厚的杨式、武式太极拳的传统风格,又有“二合一”的独特韵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王其和先生不可能想到许多,只是出于对杨式、武式太极拳功夫的挚爱和追求,但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在太极拳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拳在创编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并无任何名称。当年,王其和先生边练、边研、边传,只说是郝为真、杨澄甫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经过几十年,逐渐流传开后,才有人称其为“混合架”“综合架”或“郝杨架”“杨武架”“软硬架”,也有直呼“其和架”或“王式太极拳”的,直到近年,才统一称为“王其和太极拳”。 两 在百年的传承中,经该门派历代传人的潜心总结,该拳在拳架套路和拳理拳法上日渐丰富、完备。如今常练套路有:八十四式传统套路、二十四式和二十九式简化套路、三十八式快拳套路,还有刀、枪、剑等器械套路等。辅助功主要有:打坐、无极桩、太极桩、独立桩、下势桩、四象桩、定步平衡功、定步旋转功、活步动练功等。练功形式有:定练、动练、反练、慢练、快练、散练、对练、内练等。拳理拳法上的主要成果有:“修炼四字要旨(德、真、悟、恒)”,“十字要诀(正、静、顺、轻、松、柔、圆、活、灵、空)”,“浑圆劲的修炼”,“散手战略战法”,“内修门径”,“松柔、知觉、内劲三大功夫”等,形成了身法、步法、手法、腿法、眼法、劲法、心法等完备的功理功法体系。这些成果不仅是本门派的练功指南,也为丰富大太极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该拳自创始以来,最早由任县传播到邢台市区和本地区的巨鹿、平乡、广宗、隆尧、宁晋等县,并随着第三、四代传人交流范围的扩大,逐渐传入天津、北京、上海、山西、山东、江苏、广东、宁夏、浙江、东北、福建、四川等地,习练者数以万计。如今随着交流的便捷和各类媒体的推介,该拳已广为海内外武术文化界所熟知。 王其和一生授徒众多,代表人物有刘仁海、王景芳、张金榜、吴振奎等。 该门派传人中,功夫最深、理论最高、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当首推王其和先生的大弟子刘仁海先生(1904-1982)。 活跃在当今武坛的该门派中坚力量多传自刘仁海先生。刘仁海与王其和先生同村,十几岁拜王其和先生为师,深受教诲,颇受恩师器重,深得太极拳之精髓。他为人谦和,温文尔雅,天生睿智,虚心好学。练拳悟理,六十余年从不间断,因此拳技精湛,拳理妙通。尽管他身怀绝技,但从不轻与人斗,即使婉拒不就,也是留有余地,坚持“点到为止”,“制人而不伤人”,使来者心悦诚服。他当年所演练的拳架有幸被弟子们拍成了一套完整的图片资料,成为王其和太极拳存世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影像资料。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潜心研赏这套拳架,都会深深地感觉到它集健身、技击、艺术、观赏于一体的无穷魅力,而且随着欣赏者功力的加深和眼力的提高,从中所领略到的魅力便愈加丰富。因此,刘仁海先生的这套拳架被本门传人奉为套路圭臬。1960年春,可谓太极之乡的邯郸大专区在巨鹿县城举办大型赛事,刘先生首场亮相便取得太极拳成年组第一名,名扬冀南。可是刘仁海先生淡泊名利,放弃了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赛事,静心在家练功传艺。刘先生一生授徒近千人,平时即使家事农活再忙,他教拳授徒依然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其中不乏外地嗜武者远道而来,慕名拜师。可以说,他为王其和太极拳的传承、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众多弟子在他身上不仅学到或见到了正宗王其和太极拳的精湛功夫,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感受到了那种平凡而高尚的人格力量,并深受其影响。刘先生已成为弟子们心目中的“武林孔子”,化成弟子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王其和先生之子王景芳(1913-1982),生于太极世家,未成年时就对太极拳的精要心领神会。 他个性鲜明,身手矫健,一生崇拜杨班侯先师,笃信“不打不成交”,专喜往访各派名家高手,定见输赢,一生未曾失手,平生只服师兄刘仁海一人。他拳架大方灵活,尤善散手,出手绵软,发劲干脆。凡遇实战,举手之间,只听一声“去!”,对手无不应声倒地。王先生不仅拳脚好,而且水性好、善使船,更具有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战时期,他曾冒险为邓小平摆渡,夜过澧河转战冀南;也曾被日寇用枪将右腿打残致僵,落下残疾,但他仍能保持“前蹿一丈,后退八尺”的功夫,动作凌厉,使人叹服。由于他脾气暴躁,只嫌徒弟们学得慢,恨铁不成钢,再加上学拳者怕挨“打”,所以弟子较少。但王景芳先生为该拳的扬威显名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传奇的人生经历,鲜有人比。 古 第三代传人有数千之众,代表人物有刘舜曾、李剑方、刘云廷、檀杏敏、张志祥等。 刘舜曾(1938-2016),河北省任县环水村人,是最近故去的河北省王其和太极拳协会的一位名誉主席。 他早年受教于刘仁海先生,习武50多年,功夫深厚,理论精湛,传艺循循善诱,含道必授,一生授徒数百。他在生前最早发起组织了王其和太极拳研究会并任会长,为王其和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剑方,1957年出生,河北任县邢家湾人。 他自幼受教于刘仁海先生,后又拜姚继祖、傅钟文、王荣堂先生为师学习武式、杨式太极拳和八卦掌,中国武术八段,河北省武协副主席,河北省太极拳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省王其和太极拳协会名誉主席,曾获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功勋杯”,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栏目特聘专家评委。2007年,作为七大太极名家之一,应邀参加香港首届国际太极拳邀请赛并主持太极名家工作坊。他还主持编写了《邢台武术源流谱》,著有《太极文武论》《王其和太极拳图册》《耕暇集》等专著。论文《论“默识揣摩”之道》获三亚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节论文一等奖;《王其和太极拳功法述略》获“王其和杯”2016年第三届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节、北京国际武术与养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二等奖。2016年9月,在第十三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上,李剑方作为中国武协正式邀请的十位太极拳名家之一,在大会论坛上作学术报告,并进行了辅导展演,受到了与会人士的高度称赞。 他自幼酷爱武术,八岁拜太极拳师寇长青为师,后随师爷曹珂深造。最终跟随本族祖父刘仁海先生学习王其和太极拳。刘云廷功力深厚,实战经验丰富,发人如暗流涌动,化人如行云流水。他曾获青岛国际太极拳邀请赛金奖;在权威刊物发表《练王其和太极功夫体会谈》《太极推手与打手》《形于指尖达以心神》等多篇论文,曾在三亚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节和第十三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上做重点名家展演。 檀杏敏,1955年出生,河北省任县邢家湾人,中国武术七段,现任河北省王其和太极拳协会主席、邢台市武协副主席。 她自幼与刘仁海先生学拳,后又拜姚继祖、王荣堂先生为师,还得到傅钟文先生的亲传,为王其和太极拳的组织发展、事业壮大,竭心尽力,无私奉献。尤其是在她担任省协会主席后,王其和太极拳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张志祥,河北省任县岭南村人,现任河北省王其和太极拳协会顾问。 他多年来在该拳的发祥地,也是传人最集中之地任县组织开展活动,授徒传艺,为该拳在家乡的普及发展薪火相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代代表人物还有(以姓氏笔画为序)刁凤超、王计友、王占英、卢玉海、刘助军、刘俊英、孙连尼、杜春堂、李运刚、张占祥、张腊八、孟永辰、贾增海、夏广修、檀风林(以上15位传人已去世)、王占其、王兰平、王志恩、王朋军、王贵群、王景辰、王殿辰、曲俊雄、朱占中、刘占英、孙省祥、李计勋、杨春怀、吴计明、吴辰茂、张文斗、张进东、周芒、周雪春、胡长春、胡文英、倪善坤、薄文廷、檀振刚等多人。他们以传承发展王其和太极拳为己任,不计回报,不存杂念,授徒传艺,努力奉献。在王其和太极拳这颗古老的大树上,他们象一枝枝遒劲挺拔的主干,稳稳地支撑并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 王其和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到目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清末民初。王其和先生经过二十多年的早期研练,形成基本的拳架功法套路;第二个阶段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60多年。以刘仁海先生为代表的第二代传人,对该拳进一步完善,并得以较大范围的传播;第三个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以及第三代传人的努力,该拳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组织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国家非遗的认定,对王其和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2013年底,河北省王其和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经大会选举,由檀杏敏女士任协会主席。石家庄、太原、天津、深圳、厦门、邢台及邢台各县市区共12家分会相继成立,现有练功站300多处,习拳者数万人之多,正式会员2000人。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于2014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组织正规授业拳师培训、参赛队员培训、推手比赛等42场次,涉及人员1.8万人次。期间还正式出版了《王其和太极拳二十四式简化套路》《王其和太极拳图册》《王其和太极拳探秘》《武魂·太极》等专著和专刊,共计2万多册,并在《中华武术》《永年太极》《武当》《中国功夫》等武术杂志和当地报刊中发表文章近百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组织队员参加了北京、香港、海南、邯郸、重庆、辽宁、河南、山东、台湾等国内外十多次大型国际武术比赛和交流活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的王其和太极拳不仅在太极拳界崭露头角,引人注目,而且已经成为本县、本市乃至本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对外宣传、展示形象,促进全民健身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央电视台《长城内外》栏目组专门拍摄了专题片《远方的家》,并在国际频道播出。2016年7月,与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北京武术院、北京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部门联合,成功举办“王其和杯”2016年第三届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节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2016年8月,应中华洪门武术联盟之邀,参加第三届台湾国际武术文化节,在海峡对岸展示了王其和太极拳的风采和魅力;2016年9月,在“美丽邢台绿色太行”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上,王其和太极拳作为重要的邢台特色文体项目参加展演,其展演方阵在央视体育频道航拍直播,并予以重点介绍。如今,在武林之中,尤其是太极拳界,王其和太极拳已声名鹊起,声誉日隆,新收弟子越来越多,武术文化产业也已初露端倪,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其势蓬勃。 精修杨武渐相融,无意标新顺势成。 两代研磨明大道,百年历练铸纯功。 承接正脉追先辈,吸化真传启后生。 古树新姿枝叶茂,千秋国粹续无穷。 王其和太极拳,这株中华武林中历经沧桑的百年老树,在时代春风的吹拂下,正在舒枝展叶,涨绿凝翠,焕发出无限生机。我们可以想见,在以后更加漫长的岁月里,这棵英姿老树,或临晨风夕露,或沐春风秋雨,一定会葩吐丹砂,果结金黄。 (孟志斌,《邢台日报》副总编、河北省首批“燕赵文化英才”。)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其和,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