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变身”避险策略基金 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略显平静的公募基金行业近期又热闹起来,原因在于一项新规的发布,那就是《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估计不少投资者看见《指导意见》的时候是蒙圈的:什么是避险策略基金,是一个新品种吗?那之前的保本基金怎么办?避险策略基金有哪些特点,是否值得购买? 保本基金落下帷幕 在公开征求意见6个月之后,保本基金最终确定由避险策略基金“接棒”。《指导意见》除了将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主要修改内容还有:取消连带责任机制、完善风控要求和控制单个产品规模。此次修订中,相应地将《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名称调整为《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 具体来看,《指导意见》作了以下修订: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完善对避险策略基金的风控要求;限定避险策略基金规模上限,防范相关风险;完善基金管理人风控管理要求。此外,《指导意见》明确依照“新老划断”原则进行过渡安排,存续的保本基金仍按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运作,无须变更基金名称,但在保本周期到期前不得增持不符合规定的资产、不得增加稳健资产投资组合剩余期限、不得增加风险资产放大倍数等;存续保本基金到期后,应符合《指导意见》规定,调整产品保障机制,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不符合的应转为其他类型的基金或予以清算。 避险策略基金热情不高 去年新规仍在征求意见期间,东方基金和天弘基金旗下各有一只保本基金宣布到期清盘。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新规尘埃落定,后期即将到期的保本基金或也难逃清盘、转型的命运。 “保本基金到期转型为避险策略基金需要寻找合适的担保机构,若是找不到或担保费率太高,基金只能清盘或转为普通的债券基金。”上述华南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称。 上述北京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指出,避险策略基金在投资运作上比普通的二级债基更为严格,这将导致其在投资收益上难有竞争力,公司旗下保本基金到期之后,他也会考虑转为普通的债券基金。多数基金公司人士也认为,担保机构难寻、投资业绩竞争力有限,未来避险策略基金或将沦为小众产品。 尽管避险策略基金新规实施,基金公司人士对类保本基金这类产品热情度依旧不减。“类保本基金还是能满足市场对低风险产品的需求。”上述北京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认为,基金公司未来仍将继续布局类保本基金。“但是目前债券市场不配合,类保本基金安全垫难以积累,当前并非布局类保本基金的好时点。” 如何处理手中的“老”保本基金? 作为“接棒”保本基金的新产品,《指导意见》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将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避免误导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极端情形下仍存在投资本金损失的风险,引导投资者形成合理预期。换句话来说,避险策略基金是不保本、有可能出现亏损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次避险策略基金采取的是“新老划断”原则来进行过渡安排,即目前存续的保本基金还是按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运作,而新发行的产品才按照新规来执行。 济安金信副总经理王群航告诉记者,建议投资者“老保本基金继续持有,不管业绩怎么样一直持有到期”。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进一步表示,“老”保本基金在现保本期内,认购份额仍然在连带责任担保机制之下,应当期满再做处理;期间申购份额本来就没有获得保本承诺,不构成影响。 避险策略基金是否值得投资? 在得出结论之前,有必要厘清避险策略基金自身的特点,和它与保本基金的区别。 1、引入相关保障机制,但极端情况下仍有可能出现亏损。 此前,不少投资者凭着对保本基金字面意思的理解,认为这类基金就一定保本。不过一家沪上公募人士表示,极端情况下仍然可能出现“不保本”的情况,“例如保本策略出现问题甚至失效的时候,去年底债市的情况就把不少保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吓得不轻。另外,过去采取的是连带责任担保方式,也就是反担保,这个风险还是比较大。” 相比之下,本次《指导意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是不准担保,而是引入其他保障机制;对保障义务人也做出了明确规定、提高门槛,如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最近1年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20亿元等。 《指导意见》还明确规定,避险策略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宣传推介材料中,充分揭示避险策略基金的风险,同时说明引入保障机制并不必然确保投资者投资本金的安全,基金份额持有人在极端情况下仍然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也就是说,把“有风险”这一条写在了明面上,投资者首先得自己把个关。 正如刘亦千所说,避险基金也存在亏损的可能,“比如证券市场风险超预期爆发,保本策略容易失效,都有可能导致避险基金面临本金亏损”。 2、加强风控,对基金公司的监管更加严格。 多位接受采访的公募人士感叹,本次《指导意见》对于基金公司投资策略、规模等方面的监管更加严格了。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产品经理告诉理财不二牛,此前基金投资策略中的“稳健资产”主要还是各家公司自行规定和选择,“有的把AA+这种等级的债券也算进去”。 不过《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稳健资产的范畴,其中“信用等级在AAA(含)以上的债券、信用等级在AAA(含)以上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金融工具”赫然在列。此外,对风险资产投资比例、加强风险监测和适度控制避险策略基金规模等方面也有相当具体的规定。 总而言之,相比“前身”保本基金,监管机构对避险策略基金的规定显然更加细化、对基金公司的监管也更为严格。这一切或许都如上述公募人士所言“是为了降低这类基金的运作风险”。 3、“刚需”已被打破,投资者需转变意识。 避险策略基金是不是值得购买、投资价值究竟有多大,我们无法直接下定论。但通过这次保本基金的“进化”,投资者或许是时候转变自己的投资意识了。 一位大型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该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很少给客户推荐保本基金,现在更是完全不卖这类产品。“现在连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都越来越少了,刚性兑付正在被打破。” 对此,刘亦千建议,保本基金通过保本策略和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双重担保本金安全,从运作历史来看,保本基金的保本策略基本能够实现保本。因此“避险策略,仍然值得期望在获取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赢得部分投资收益的低风险投资者关注”。 与其他低风险产品的区别 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其实已经有过渡产品出现,那就是所谓的“类保本”基金。除此之外,债券基金、绝对收益基金等也是众所周知的低风险、固定收益类产品,那避险策略基金和它们之间主要有哪些区别呢? 上述产品经理介绍,类保本基金是介于二级债基和保本基金之间的品种,比二级债基多了保本策略,业绩波动性有所降低,和保本基金、避险策略基金相比又少了机构担保,这类基金还有一个特点是强制分红;债券基金是在定位较低风险的基础上,适当投资权益市场增强收益潜力的品种;绝对收益基金的做法比较多,包括打新策略、增发策略、阿尔法对冲策略甚至保本策略等;避险策略基金则主要以保险策略确保本金安全,通过积累安全垫的方式适当投资权益市场赢得收益。 “最大的区别就是它(避险策略基金)在策略上更注重考量安全垫,而其他基金如债基在策略上更注重控制资产的在险价值。”他总结道。 那投资者在挑选固定收益类产品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王群航向记者表示,从定量投资的角度来看,应该参考基金业绩和业绩稳定性;从定性投资的角度来看,则要纵观整个基金的投资运作,例如对上市公司的调研、基金经理的个人经验及主观判断等。 刘亦千则指出,在选择固定收益类基金/低风险产品的过程中,首看产品目标和自身投资目标是否契合,其次看风险控制手段和历史盈利水平,再看基金管理人的相应策略投资能力。 避险投资策略基金何时面世? 那么,备受关注的避险策略基金到底什么时候面市?投资者还要多久才能买到? 上述产品经理表示,目前尚未接到通知,“新规对于产品的规定特别详细,这个需要严格执行。另外在找担保和渠道上可能还存在难度,也不知道投资者的认可度有多高,所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而王群航则直接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表示:“第一,何时会有酱紫的新产品,不知道。第二,会有多少?不知道。第三,市场上现有的好类别基金产品比较多,对于这种新类别,呵呵,各位如果有空,自己决定是否关注吧。” 如此看来,避险投资策略基金究竟何时能面世,投资者或许还得保持耐心继续等待。 (据每日经济新闻、理财不二牛综合整理) |
关键词:长城“财”发现,保本基金,避险策略基金,投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