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财经频道 >> 保险专区 >> 保险新闻

7成外资险企保费收入光鲜 保障型产品是关键

来源: 投资者报 作者: 2017-06-26 09:07:0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这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规模保费出现断崖式下跌的中资险企,大多是之前专攻万能险,或着重发展短期年金、两全保险等产品的公司,而外资险企一直比较注重保障特征,从而免受较大冲击

  过去一年间,保监会重拳规范市场,在中资险企遍地哀嚎之时,外资险企却凭借一直以来注重保障的理念,实现规模保费收入节节高攀。近期保监会公布的今年1至4月份的规模保费收入数据再现了这一反差。

  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今年前4个月,共有37家险企规模保费同比增长,这其中,有20家都是外资险企,占全部28家外资险企的71%,说明有超七成的外资险企并未在保监会多轮监管措施中受到打击,这与超六成中资险企规模保费出现下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外资险企缘何能躲过监管重拳呢?

  冰火两重天

  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在已有数据的74家寿险公司中,共有37家险企今年前4个月的规模保费同比下降。其中,降幅较大的有中法人寿、昆仑健康、安邦养老、弘康人寿、国联人寿等险企,降幅均超过70%。此外,前海人寿、渤海人寿、信泰人寿等险企规模保费同比也下降超六成。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规模保费出现断崖式下跌的险企,大多是之前专攻万能险,或着重发展短期年金、两全保险等产品的公司。过去一年间,保监会不断出台各种政策,限制万能险、短期年金及两全保险产品的发展,这些险企受到了明显冲击:一方面,占保费收入大头的产品已经停止销售;另一方面,新产品并未上市,个险渠道准备不充分等,由此保费出现了明显下跌。

  不过,也有37家险企获得了规模保费收入的同比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中华人寿,其次是陆家嘴国泰人寿,二者同比均出现了超2倍的增长。记者统计发现,上述37家规模保费同比增长的险企中,外资险企占比54%,大约有20家,但外资险企总共也就28家,这也意味着,超七成外资险企并未在保监会多轮的监管措施中受挫。这一特点值得市场关注,缘何外资险企能躲过监管重拳?

  据记者统计,外资险企中,规模保费收入涨幅最大的是陆家嘴国泰人寿,其规模保费达9亿元,同比翻了两番。公开资料显示,陆家嘴国泰是海峡两岸第一家合资的寿险公司,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公司相关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保费收入之所以有所增长,一方面源于长期寿险、重疾、健康等保险产品的高增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保险代理人队伍效率的提升。不过公司方面也未回避,目前的规模比较小的局面,称后续将加强保障型、健康型产品,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另一家外资险企平安健康规模保费收入同比也增长2倍,达7亿元。关于上涨的原因,平安健康险个人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尚教研对《投资者报》记者解释称,“主要系公司推出的业内首款百万医疗险“平安e生保”产品获得市场热捧”,据了解,“平安e生保”是一款医疗险产品,保额最高可达600万元,但保费最低仅需几百元,性价比极高。不过,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出现了多款雷同产品,平安健康今后是否仍能依靠这款百万医疗险,实现规模保费的再次突破,还是一个疑问。但尚教研对记者表示,后续公司仍将以发展医疗险产品为主。

  此外,君龙人寿、德华安顾、恒安标准、交银康联、信诚人寿、华泰人寿及中宏人寿7家外资险企今年1到4月份的规模保费也出现了同比超过50%的上涨。

  得益于健康险的快速发展及开门红万能险的短期推动,信诚人寿规模保费同比增长了55%,至75亿元。公司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过去一年,信诚人寿主动转型,业务结构的优化使得新单期缴业务占比显著提升,为2017年续期保费增长奠定了基础。其次,队伍转型也提高了销售人员的质量和能力。今年前4个月,信诚人寿新单保费和续期保费均表现强劲,其中新单保费同比增长81%,续期保费同比增长27%。

  保障型产品是关键

  过去一年里,保监会反复强调“保险姓保”的监管理念,并出台了不少监管措施,对一些理财性质较强的险种进行销售限制,到今年保费数据出来,到底“谁家姓保”,市场大约也心中有数了。相比之下,外资险企无疑多是优等生。多年间,其规模一直较小,但即使在万能险疯狂起舞的那段时间里,大部分外资险企也没有趁机依靠万能险业务迅速增加规模保费,扩大市场份额。

  这一点也可以从2015年年末的保费数据得到佐证。当时万能险发展正旺,中资寿险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指标占其总规模保费的比例为32%,而外资险企这一比例大约仅有20%,这其中还包括不少银行系险企,依靠其银保渠道发展了一些万能险业务。

  目前来看,外资险企的业务结构比较符合监管的思路。《投资者报》记者查阅了保费增速较快的外资险企年报,发现这些公司更侧重保障型产品的销售。例如,陆家嘴国泰人寿,去年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险种中,包括了三款终身寿险、一款重疾险及一款意外伤害险。又比如保费基数较大的信诚人寿,去年保费收入排名第一的保险产品是信诚惠康重大疾病保险,为公司带来了11亿元的保费收入,占比达13%。

  不过,上述材料只能说明外资险企在业务结构方面更注重保障型产品,并不能以此判断外资险企的保障型产品更受市场欢迎。实际上,外资险企也一直在探寻如何能保持外资股东特色,并结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更加符合中国市场胃口的产品,以提高市场份额。

  另外,由于大部分外资险企着重发展保障型产品,所以个险渠道的建设尤为重要,外资险企对此也是不遗余力。例如,友邦保险一直走精英路线,截至去年年尾,友邦中国大专以上学历的营销员占比七成,远高于行业三成的比例。信诚人寿方面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公司致力于发掘和培养寿险营销人才,例如,成立信诚人寿商业学院,通过行销、财务规划等课程,提高销售员的水平,为团队持续成长增加了动力。

关键词:外资险企,保费收入,保障型产品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