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河畔
话说1952年6月7日,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国女性从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的手中接过了一本印着斯大林头像的证书。颁完证书以后,身材高大的罗申大使微倾着身体,向这位身高只有1米5多的中国女性说道:“谢谢您让苏联人民认识了中国历史的进展。”这位中国女性是谁?罗申大使又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呢? 从罗申大使手中接过证书的,是时年47岁的中国著名作家丁玲。因为创作了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获得了1951年度斯大林文艺奖金。这次来到苏联驻华大使馆,她就是来参加颁奖仪式的。 说起丁玲,从1936年毛泽东同志所作的一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就可以看出她在当时中国文坛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的词是这样写的:“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首词有一个致词背景:1933年5月14日,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当时由于丁玲的声望和鲁迅、宋庆龄等国内外人士的大力营救,国民党未敢将其杀害。193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丁玲逃离南京返回上海,11月化妆赴陕北到中央所在地保安,中央宣传部在一座窑洞里给丁玲举行了别具一格的招待宴会。毛泽东同志的这首《临江仙》就是在招待宴会上公布的。 丁玲到延安后,先是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后又任陕甘宁边区文艺协会副主任,1944年春以后专事写作。1945年底,丁玲和丈夫陈明经过长途跋涉,从延安来到了刚刚解放的张家口。他们本来是要到东北解放区去的,但由于国民党向东北大举进兵,道路已被阻断,丁玲和陈明不得不在张家口住下来。 1946年初夏,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传达到张家口。丁玲和陈明立刻报名,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土改工作队。他们把两个孩子留在张家口,参加了涿鹿县温泉屯村土改工作队。 温泉屯座落在桑干河南岸的桥山脚下。从山西宁武发源的桑干河,狂荡不羁,奔泻千里,却乖乖地流进涿鹿盆地,滋养丰饶了这里的土地。温泉屯六千多亩土地中,有着茂密的果园和成片的稻田。然而,残酷的历史却剥夺了桑干河的恩赐,它把这一切都给了村里的富裕人家,留给穷人的只有村南贫瘠的山地。 当时,在内战一触即发的形势下,要尽快完成土改,任务十分艰巨。工作组进村后,为了尽快地把握全村的阶级状况,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 丁玲走家串户,以拉家常的方式,作着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多年以后,丁玲曾经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我在工作上虽然本领不大,却有一点能耐,无论什么人,我都和他聊天……都能说到一块。我和那些老大娘躺在炕上,俩人睡一头,聊他们的家常……。我可以和老头子一起聊,也可以和小伙子一齐聊……。” 开朗健谈,平易近人的丁玲很快赢得了乡亲们的心。大家有什么话都愿意和她说说。正是在不经意的聊天中,丁玲渐渐发现,土改工作队的到来,的确使那些贫雇农无比地欣喜。但是由于这里解放不久,消息闭塞,旧习深重,对于即将开始的土改运动还是疑虑重重,比如说“人家的土地不是祖上留下的,就是银子买来的,咱们分人家的合适吗?”;再说了“本乡本土的,祖祖辈辈东家是东家,佃户是佃户,分了以后咋见面呢?”;“八路军是咱穷人的军头,可中央军有美国帮助,八路军在这儿能呆长吗?” 针对乡亲们的疑虑,丁玲明显地感觉到了工作开展的艰巨性。她把工作组的同志召集在一起,神情严肃地就说啦:“现在,干部群众的思想情况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土改只看做党和民主政府对农民的恩赐,而不是在提高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形成农民的自觉行动,那么,我们的工作将会毫无结果。即使开过斗争会,分了田地,胜利也是不巩固的……”工作组的成员们十分赞成丁玲的分析,大家认真分析了村里的情况,决定通过贫雇农会、中农会、妇女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宣传党的土改政策,结合算帐诉苦,启发农民的觉悟。在很多场合,她耐心细致地给乡亲们讲解土地改革政策,帮他们算剥削帐,引导他们认识“谁是土地的主人”,“到底是谁在养活谁”,“共产党和国民党谁强大”。她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谈话和生动形象的事例,象说故事一样,使乡亲们逐渐打开了心结。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随着群众的觉悟逐步提高,丁玲和工作队员们组织群众开展了两次局部的、小规模的斗争。第一次是组织佃户分别向地主说理算帐,亲手从地主手里拿回本来属于自己的红契,并把红契交到农会,分地时统一分配。第二次是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把全村地主、富农的果园统起来,禁止他们私摘私卖,继续私吞果实。由农会组织农民摘果子,卖果子,全部收入分配给农民。 看到村里一个又一个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曹永明对丁玲是十分佩服,在第一次诉苦算帐大会上,他深深地向丁玲鞠了一躬,说了一句在后来被广泛引用的一句话:“丁大姐,你可是咱们的开枷人呀!”。 参加土改前,丁玲长期生活在都市,对农村、农民了解的并不是太深,但是靠着塌下身子与乡亲们交朋友的真诚态度,丁玲对土改、对农村、对农民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为她创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本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以这个村子里边的人为原型的,书中的宣传部长章品的原型是张雷,张雷是涿鹿县第一任宣传部部长,书中的武委会主任张裕明的原型是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曹永明。书中有一个地主叫李子俊,他的原型叫李仲祥。 说起这个李仲祥,还有一个故事。工作组进村后,丁玲曾有几天住在他家的西房里。土改工作还未开始,这个胆小怕事的中年人便寝食不安,好象一场灭顶之灾就要来临。丁玲发现这一情况后,心平气和地找他谈话,讲党的土改政策,讲封建地主阶级的罪恶,并明确告诉他,斩尽杀绝不是我们共产党的政策,只要不与人民为敌,共产党是会给出路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多次谈话,终于使李仲祥——这个地主阶级的一员,对土地改革运动改革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主动献出了8亩果园和土地。土改结束后,温泉屯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有的地主进行反攻倒算,李仲祥却没有这样做。有些胆小的把土改中分到的东西送给他,他也不收。并对送东西的人说,别怕,我算看透了,国民党长不了,天下终究是共产党的。1953年,丁玲又一次回到温泉屯之后,被家庭出身所困扰的李仲祥,为了见丁玲一面,从傍晚到深夜,一直在曹永明家的大门外徘徊。 1946年秋天,温泉屯的土改胜利完成。此时,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集结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傅作义的部队在占领集宁之后,开始向张家口逼进,怀来东线战场的炮声,也清晰可辨,战事已变得异常严峻。晋察冀解放区的党政机关,根据上级指示,实行战略转移。此时,丁玲的心里可以说是思绪万千:尽管她的两个孩子还留在即将放弃的张家口,可一想到将要离开这个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怎么也挪不开脚,离不开这块土地。她遗憾自己在温泉屯的时间太短,所做的工作太少。尤其是想到温泉屯刚刚获得土地的男女老少,不久就要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蹂躏,遭到反动地主的报复和迫害,她心里就象刀绞一样难受。 她想留下来,同这里的地方武装一起打游击,保卫刚刚得到的胜利果实。然而,没有晋察冀中央局的批准,她是不能留下的。 农历八月十六,丁玲满怀依恋之情和工作组的同志们一起,离别了这片洒有自己汗水的亲切土地。在向阜平转移途中,缠绕在丁玲灵魂深处的,依然是温泉屯那些可歌可泣的人们和令人振奋的场面。到达阜平之后,丁玲以自己对人民、对生活的忠诚,写下了以温泉屯土改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壮丽画卷,成为她全部文学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这部小说1948年9月初版后就被译成俄文,到1952年6月,小说就被译成了12国文字发表,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影响。 |
关键词:中国著名作家,丁玲,苏联驻华大使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