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ABS发行有惊无险 开启中债登直连上交所模式
官兵/制图官兵/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有惊无险,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下称“平安银行ABS”)在被监管层叫缓一周后,于6月23日正式登陆上交所接受申购,24日进行分销,25日开始计息。 作为首只在交易所发行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业内相关人士表示,平安银行ABS最终被放行,标志着一个更为简化的资产证券化交易秩序的诞生——中债登直连上交所。 会有更多玩家涌入 23日,平安银行ABS启动发行。 投资人对首款在交易所发行的ABS产品颇为捧场。平安ABS的受托机构兼发行人华能贵诚信托的簿记建档结果公告显示,平安银行ABS的A级01档、02档均达到计划发行总额。01档票面利率为5.3%,实际发行总额为12.1亿元,超额认购1.5倍;02档票面利率为5.6%,实际发行总额为13.41亿元,超额认购1.38倍。 据发行文件,除了上述两档产品,平安ABS还将定向发行约7985.5239万元的B级档产品。 此次平安银行ABS的基础资产池涉及9万多户借款人的9万多笔小额消费贷款。而此前,银行的ABS基础资产除了少量的信用卡贷款以外,大部分都是银行的对公贷款。 有分析人士表示,许多在零售业务上持续表现强劲,或者是在零售业务上持续加大力度的商业银行,都可能是下一个登陆交易所发行ABS的玩家。 对此,某不愿具名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计划财务部工作人员称,其所在的银行去年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ABS,将来并不排斥在交易所发行ABS产品。他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相比平安等银行将ABS的制定放在投行部门,他们将其放置于计划财务部,隶属于资产负债部。 “这可能与各家银行的定位不同有关吧。别的银行可能从业务的专业化考虑,认为投行团队作为服务方更适合承销资产证券化项目;而我们的出发点是,对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优化,什么时候该配股融资、什么时候该利用现有资源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我们更多从优化我们自身资产的方面进行考虑。”上述人士说。 业务创新推动监管创新 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看来,平安ABS开创了一种直连模式,而监管层最后一致放行,更多是在现有监管框架内,配合业务创新做出的有益探索。 曾刚称,以前要发国债或企业债,涉及的链条比较长。央行、银监会、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下称“中证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债登”),以及交易所。这几个主管部门间惯用的是“转托管”模式:先要在中证登进行登记、结算和托管,再由中证登转至中债登,最后才能在银行间市场或交易所上市。 “这一次对平安ABS,央行的初衷其实是采取跟国债、企业债一样的‘转托管’模式。但是后来,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原因,央行认可了由中债登直接与上交所对接的方式。从经手方的数量来看,现在的直连模式比以前的‘转托管’模式,更加简化了。”曾刚说。 但曾刚也表示,作为托管方的中债登业务管理权其实归属于央行,因此,从常规流程的考虑,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无论如何都没绕过央行的监管。 某不愿具名的银行分析师同样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其实,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项目都可以自主选择在银行间市场或者交易所市场发行。但此前,无论在哪一个市场发行,如果基础资产是银行信贷资产,都必须经由银监会和央行双审批。平安银行虽然开创了中债登直连交易所模式,但仍旧是要向央行报备的。央行此前对直连模式叫缓,不是因为直连不行,而是基于监管态度——‘事前报备’一项都不能少。”上述分析师说。 “平安这样的案例(指经由中债登直连交易所)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有待后续观察。”上述股份行人士认为,每一次的业务创新都会给监管带来挑战和启发,后续的类似事件也许还会很多。 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此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ABS,大部分面对的是机构投资者,交易大多偏向机构之间互相支持,这样没办法扩容;交易所的市场更大,可以面向交易所大户,甚至个人投资者,风险也可进一步分散,真正将银行间的风险转出。 “以后登陆交易所发行的ABS将会越来越多,这需要监管层做出更多的探索。”曾刚说。 |
关键词:ABS,平安银行,上交所,发行总额,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