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在2025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 金辉 2015-06-12 10:41:2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未来10年左右尤其是“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最后时期的关键阶段,能否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看未来从现在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质量。

  ●新的改革红利以及由此催生的自主创新红利等将取代逐渐弱化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全球化红利等,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未来5-8年即我国“十三五”时期,世界总体上将处于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产业扩散效应之中,有可能带动世界经济最终走出低迷,并进入复苏上升期。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准备和市场优势,可以说意味着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规划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新常态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和战略思路研究》中期成果,《经济参考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课题组负责人、经济研究所所长宋立研究员。

  我国将在2025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参考报》: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即将迎来“十三五”。我们知道,中国经济从“十二五”开始迎来了新常态,因此各界都对“十三五”规划充满了新的期待,您认为应如何定位“十三五”?“十三五”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宋立:“十三五”时期,不仅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我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冲刺阶段和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阶段,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更新升华的加速阶段。

  根据我们的初步预测,我国将在2020-2025年之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中,在基准前景中,我国有望在2021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乐观情景中,我国有望在201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悲观情况下,我国或许要在2023年前后才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无论如何未来8-10年尤其是“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冲刺阶段。

  我国将在2025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中,在基准前景中,我国有望在2024年成为高收入国家。乐观情景中,我国有望在2022年成为高收入国家。在悲观情况下,我国或许要在2028年前后才能成为高收入国家。因此,未来10年左右尤其是“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最后时期的关键阶段,能否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看未来从现在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质量。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条件与机遇

  《经济参考报》:按照您的说法,“十三五”时期到2025年前后,我国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那么这个经济发展的条件与机遇都有哪些?

  宋立:从外部条件来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进入低成本能源推动的新繁荣周期。页岩气技术革命有可能将改变成本上涨带来的世界性通货膨胀趋势和压力,在一定意义上带来新的“成本下降式”发展繁荣。虽然页岩气技术扩散效应带来的繁荣程度可能相对有限、但与信息技术革命新浪潮相叠加,仍有可能带来比较明显的供给推动型的中周期繁荣。

  新兴产业发展有可能催生世界经济新增长点。虽然目前在多个技术领域有望突破,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存在一定的时间过程。“十三五”时期,相对比较成熟的是第三次信息化浪潮将继续深入,将推动新兴优势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未来5—8年即我国“十三五”时期,世界总体上将处于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产业扩散效应之中,有可能带动世界经济最终走出低迷,并进入复苏上升期。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准备和市场优势,可以说意味着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发达国家在新技术突破推动下逐渐复兴有望形成新外需。“十三五”时期,预计页岩气技术革命在发达国家的推广应用将推动发达国家率先进入趋势性回升,并有可能出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局面。在原有分工体系下,有可能为我国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

  从内部条件来看,“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空前体制红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历次改革,必将释放出超越以往改革的空前程度的改革红利。新的改革红利以及由此催生的自主创新红利等将取代逐渐弱化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全球化红利等,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生产要素质量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体来看,我国劳动供求关系变化,导致我国新增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工资上升,成本趋于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迅速减弱。同时,伴随人口年龄结构老化,65岁以上人口比例提高,我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储蓄率将随之趋于下降,资本形成速度将逐渐下降。但另一方面,我国生产要素质量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增加,劳动者素质快速提高,同时,设备替代人工速度不断加快,资本深化持续进行,必将推动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自主创新加快催生新的产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持续增强,社会创新大环境正在形成,自主创新的累积效应,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同时,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也将成为继劳动力再配置和技术引进效应之后推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我国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从劳动力城镇化转入消费者城镇化阶段,内需潜力将进一步发挥。如果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农村型消费者将2003—2013年城市消费升级以2/3规模“复制”一遍,必将形成我国消费升级的第2波峰。

  区域协调发展促生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伴随世界经济调整和我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我国区域将从过去的部分人、部分短期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协调发展”。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产业省际转移,在一定意义上是区域发展平衡,另一方面外部需求弱化、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逐渐扩大,将导致产业发展集聚从传统的沿海和临港型发展布局,转变为向人口中心等地区聚集,必然带来沿海短期的减速调整和人口中心、中心城市等人口密集地区等“复兴”,使中西部有条件地区发展进入快车道,并形成具有一定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新增长极和增长带。

 [1] [2] 下一页

关键词:银行,收入,人民币

责任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