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上市银行不良余额8841亿 中西部蔓延
风险向环渤海和中西部蔓延 分区域来看,传统的长三角、珠三角由于钢贸、担保圈等问题爆发较早,也是此前不良的主要集中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业风险也逐渐在向产能过剩行业集中的环渤海地区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西部蔓延。 在国有大行中,农行的资产质量管控形势最为严峻,该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增加较多是西部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良贷款额分别较上年末增加141.72亿元和78.90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较上年末上升0.61个百分点和0.30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6.50, 0.08, 1.25%)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不良率增速较快,已达3.02%,而该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不良率分别为1.59%和1.33%。其中该行环渤海地区不良增加最多为12.45亿元,不良率上升0.09个百分点;其次是西部地区增加10.29亿元,不良率上升0.31个百分点;两地区不良贷款增量超过全部不良贷款增量。 中信银行表示,主因内陆地区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弱,经济下行期内信用风险加大。环渤海地区产能过剩行业较为集中,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信用风险的暴露。 招行数据也显示,该行上半年不良贷款增量84%集中在西部、中部及环渤海地区。 监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东北、内蒙地区的不良“异军突起”。如内蒙银监局公布数据,二季度末,内蒙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670.13亿元,不良贷款率达4.03%。而黑龙江银行业不良率在2015年一季度末已达到3.5%。 化解不良各显神通 保持资产质量的稳定,压缩不良贷款的规模已成为银行家们目前的重要课题。 在业绩发布会上,工行行长易会满表示,该行年初确定的资产质量控制目标是1.45%以内。今年下半年全行上下还要打一场质量资产的“攻坚战”,确保资产质量不出现大的波动。 在策略上,易会满表示,第一是要严格控制新的“出血点”,管好新增贷款质量。二是进行“清淤”,总行专门组建了信用风险监控中心,集中200多个人,利用工商银行(4.48, -0.02,-0.44%)的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对全行12万户存量贷款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监测,掌握风险化解、保持信贷质量管理的主动权。 年报中披露,工行注重发挥信贷监督中心的“雷达”作用,运用大数据预警模型化解和整改风险融资4600多亿元,收回融资2300亿元,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和造船等5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不良较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 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不良贷款冒出来,多种措施压缩存量,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和处置力度也是各家银行共同的做法。交行表示,对不良贷款,该行主要通过催收、重组、执行处置抵质押物或向担保方追索、诉讼或仲裁、核销等方式对不良贷款进行管理,尽可能降低本信用风险损失程度。 此外,在不良的化解中,也不乏一些创新的做法。建行表示,该行将积极探索市场化风险处置新模式,制订了子公司联动处置不良资产、重整资产证券化等方案。 建行副行长章更生也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不良的处置是技术活,能化解还是要先化解,后处置。在处置过程中能核销出表外的更好,如果不行要打包,因为打包以后把债权就打没了;核销以后所有权还是我们的。比如说苏州一家房地产企业几个亿的贷款,已经核销了几年,没想到今年连本带息全部收回。” 优先通过自行处置,再打包转让也是很多银行的普遍做法。从年报中不难看出,银行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和核销力度,但是对外转让的数额却相对较小。从另外一角度也能印证这一做法。比如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信达2015年中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新增收购来自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仅为262.0亿元。 |
关键词:银行,贷款,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