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P2P平台运营报告 可信度有几分?
P2P定期披露平台运营报告是投资人透视平台实力的机会,但是,由于各平台统计方法不同,所以报告内容和结构形式也千差万别。 不可否认,运营报告透露的部分有用信息有利于投资人了解平台现状和发展,但是部分数据失实、残缺,甚至有些报告忽略风险,刻意做出“漂亮”的数据表现,投资人很容易被P2P报告弄得不知所云。 那么,P2P运营报告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到底有几分? 卷首语 卷首语通常连篇累牍,看上去都是一些“漂亮话”,其实可以透露出平台的“小心机“: 如果是平台的自述,那么,很容易看出平台负责人是否有真材实料,是对于未来只会“画大饼”,还是真的能够有所作为? 如果是政策解读或行业展望,那么,就能看出这家平台的深度,肤浅的陈词滥调会给平台大大减分。 如果语病、错别字、漏洞百出,小编认为这样的平台基本可以被KO掉了。 逾期、坏账率 可以说逾期、坏账情况等信息,是投资人判断一家平台风控水平、盈利能力、资金流动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小编认为,P2P平台公布的逾期、坏账率可信度不高,原因有二: P2P坏账界定标准呼之欲出粉饰坏账难以持续 一,P2P网贷行业内对于贷款风险衡量的口径都不一致,并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 P2P坏账界定标准呼之欲出粉饰坏账难以持续 二,即便是在风控实力如此之强的银行,难免也会有意外,但是,目前公布的P2P网贷平台数据表现普遍优于传统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这难免令人心存质疑。 平台公布的数据偏小,可能是由于统计口径有问题,也可能是因为采用了垫付模式而不计入风险统计,同样,还有一些数据的准确度难以令人信服。 因此,小编认为逾期、坏账率对于投资决策没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风险保证金 一般P2P网贷平台公布的运营报告中,都会说明风险保障金使用情况。但是,编提醒投资人,切勿被P2P平台提出的风险保证金模式迷惑了双眼。 风险保证金只是平台增信的一种手段,法律并没有强制规定,平台可以标榜这种模式,同样也可以宣布模式无效。风险保障金所有权属于平台,出现问题时,是否偿付、如何偿付,都由平台说了算,投资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平台的信誉上。 另外,很多平台的风险保证金账户情况并不透明,很难验证,账目明细无明显公示,额度及真实性均存疑; 因此,关于运营报告中所说的风险保证金情况,参考价值也不是很高。 成交量、投资人数 成交量、投资人数的变化反映了P2P平台的发展速度,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对投资的参考意义并不大。 首先,投资人很难验证网站上挂出信息的真实性,网站想修改这些信息是很容易的事情。 另外,拆标是一种常见的增加成交量的方法,比如一个12个月的标,可以用自己的资金提前贷给借款人,然后再将这个标的拆成1个月期限的挂在网上,不停循环。 和成交量一样,不能把平台的“人气”与“实力”划等号,在烧钱营销的过程中,人数无法证明什么。 平台大事记 很多平台喜欢标榜自己的获奖情况、荣誉称号等,其实头顶多少荣誉光环和平台是否安全没有直接关系,重点看的是和风险相关的战略动作,比如重大的战略规划调整或技术上的突破等。 平台大事记是一个对过去的总结和展示,需要展示的是干货,虚头巴脑的荣誉、称号并不能构成投资的决策。 既然运营报告是平台自主编写的,那就很难脱离“自卖自夸”的嫌疑,就像每个人的自我介绍,不会指出缺点和不足。所以,投资人该如何看待运营报告?可以信,但是不能全信。 |
关键词:P2P,运营报告,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