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黄金时代落幕 收益率持续下滑至3.39%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黄金”时代正面临衰落。一方面,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放缓;另一方面,收益率持续下滑。业内人士向网易财经表示,理财规模收缩、资金分流至存款和其他资产类别是大势所趋。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由5.26%下降至4.39%,而截至今年2月,更是进一步下滑至4.24%。上周最新数据显示,国有控股银行发行的24款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39%;3个月至6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53%。 招商银行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向网易财经表示,当前理财产品收益刚性和资产配置压力的根本问题在于全社会收益预期过高,银行被迫通过资产端加杠杆和产品间调剂收益这两大手段来满足。这个游戏不改变,的确有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马鲲鹏称,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干预全社会收益率预期,但能约束金融机构满足这一预期的手段,所有金融机构资产端的空间都被封堵了,负债收益率也就能整体下来了。加杠杆方面,一行三会已有一系列联合监管文件。产品间收益调剂方面,理财三方托管是关键,其不仅不会导致所谓“刚性兑付立刻打破”带来的风险,反而为理财收益率趋势性下降、系统性风险化解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场对此的认识还极不充分。 据介绍,理财收益率将出现两阶段下降,目前正在第一阶段。三方托管前,先降低理财收益率以弥补当前各产品之间由于收益调剂带来的缺口,以“干净”的理财组合迎接第三方托管,7月以来各期限理财收益率显著交替下行。三方托管实施后,产品间收益调剂空间被消除,叠加对加杠杆的诸多限制,银行理财维持收益率的两大支柱均不复存在,全行业理财收益率将继续下行,这将带动全社会收益率中枢的下行。 收益率下滑的另一面是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增速的放缓。从2011年开始至2013年,银行业表外业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而在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余额为48.65万亿元,相当于表内总资产的36.4%。其中,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规模扩张的速度远比4万亿时期表内信贷扩张的速度要高。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也从2011年初的3.2万亿元,飙升至2013年末的10.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33.6%。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称,通过对全国454家银行存续理财产品进行统计,截至上半年末,理财产品账面余额为26.2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5%,日均余额为25.14万亿元。
多家银行中期业绩披露显示,包括工行农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理财业务与年初相比已经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趋势,即便是正增长的银行中,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也开始放缓。 “理财规模收缩、资金分流至存款和其他资产类别是大势所趋:今年上半年全行业理财增速已经放缓,五大行和股份制尤为显著,尽管小银行仍在扩张,但历来大行是引领者,小行是跟随者,大行开始放缓,是一大积极信号和全面变化的开端,示范效应不可忽视。”马鲲鹏称。某地方银行人士向网易财经表示,目前商业银行理财管理办法正在征求论证阶段,预计可能在国庆后推出,办法最终的出炉也将对银行理财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
关键词:银行理财,收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