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奶源自给率缺口成迷 中国再陷奶源荒怪圈 |
“2011年底我订三元鲜牛奶时,价格每瓶才1.9元,目前每瓶2.45元,前几天收奶费时得知,12月1日起价格还要再涨,涨到每瓶2.95元,这还是三元最便宜的一款牛奶,加钙的每瓶要3.05元,我都不想续订了。”家住北京朝阳的刘女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抱怨道。时代周报记者先后来到北京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大和永辉超市,发现三元、伊利、蒙牛、光明等品牌的牛奶全线提价
…[详细] |
|
|
|
奶企奶农利益失衡“断奶”频现“牛劲不足” |
时隔“三聚氰胺事件”五年,中国奶业再临大考。今夏以来,一场奶业史上最严重的奶源短缺席卷全国,生鲜乳收购价和终端乳制品价格双双创历史新高。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多个奶源主产区发现,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散户在近两年的加速退出,是促成此次奶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同时,规模化养殖因发展缓慢并不能迅速填补这一缺口,中国奶业的结构转型正经历“阵痛”。分析中国奶业史上这两次重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则会发现,利益平衡机制的长期缺失已成为中国奶业发展亟待破除的魔咒。
…[详细] |
|
|
|
中国奶价飙升背后虚火旺 专家称至少存三成降价空间 |
今年4月以来,国内乳企连续3次提价,奶价迅速飙升。袋装奶从1元涨到1.4元,用了足足3年时间;而从1.4元涨到1.8元,仅仅用了3个月。奶价迈进“2元时代”已为时不远。1杯奶到底需要多少钱?奶价飙升的背后有没有“虚高”的成分?近日,记者走访了牛奶主产区,被采访的企业和行内专家认为,如果剔除乳制品弹性较大的成本,我国乳业至少有三成以上的降价空间。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逐年提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弊端。一杯奶自“诞生”起,价格就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三成。
…[详细] |
|
|
|
企业争利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悲情”奶农难享改革红利 |
中国乳业发展30年来,始终没有摆脱一个“养牛-杀牛-养牛”的轮回,奶价也随着奶牛数量“过山车”似的涨跌。受访专家说,造成我国乳业屡次出现“杀牛倒奶”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与农争利”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变。专家呼吁,要使我国乳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需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理顺企业和奶农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产业一体化、建设行业协调体系和多方定价机制。 “卖奶的永远没有买奶的精”,这是奶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用以形容自己与企业的关系。作为乳业链的下端的奶农们,与企业打交道时,处于明显弱势的一端。最突出的表现为奶价制定一块儿上,价高价低都是企业说了算,他们没有一点发言权。
…[详细] |
|
|
|
|
|
|
|
|
10元的牛奶超市渠道费占5.5元 乳企不堪重负退出 |
“原先3.5元一杯,这个月开始要4元,抵两个肉包子了!”杭州白领乐乐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光明牛奶,最近这奶制品连连“涨价”,让她直呼吃不消。自从上月底光明领头涨价后,进入12月后,杭州卖场里的蒙牛、伊利奶品全部跟进。就连本地乳企新希望双峰和美丽健也坐不住了,纷纷宣布将在明年1月提价,同时美丽健还调整营销布局,从下月起,除了世纪联华外,对其他杭城超市不再供货。
…[详细] |
|
|
|
进口液态奶增速迅猛来势汹汹 |
在乳制品信任危机阴霾未散的今天,老百姓日常饮用的盒装常温奶,也逐渐被进口品牌侵蚀,越来越多一线城市的居民,宁可花贵几倍的价钱,购买外国进口的液态奶。不过,乳业专家指出,进口奶保质期不长,漂洋过海到中国已经过掉一半时间,存在安全隐患,且营养成份与国内品牌相差无几,消费者毋须迷信。记者在天河城百货、广百百货及永旺等广州市内大型超市均看到进口液态奶有售,在天河城百货,2层货架上摆着有来自澳大利亚宝利氏脱脂牛奶、兰诺斯全脂牛奶、哈维纯牛奶,产自德国欧德堡超高温处理全脂纯牛奶及新西兰的多个品牌液态奶。涵盖全脂牛奶、低脂牛奶、高脂牛奶或脱脂牛奶等多个品种,多数是1升装,价钱在20元~30元左右,保质期一般都长达9个月至12个月。
…[详细] |
|
|
|
关注奶价大涨:奶站把手伸向收购差价 |
一位奶农明确表示:“企业给的不少,到我们手里的不多,奶站在中间赚得太多。”王师傅(化名)是这个奶站里的大户。对于这两年的生意,王师傅感叹,养牛越来越不好养。“现在养牛的越来越少。我是白佛的,10年前说起白佛,也是个养牛大村,养牛的15家都有,现在呢?连5家都没有了。”王师傅说。现在他们一家好几口人侍弄这些牛,好的时候一个月挣一两万,不好的时候只有几千元进项。而这些起起落落,完全不掌握在他们手中。 他说,奶站里一共二三十户奶农,前一阵奶价低的时候,有好几户都不养了,把牛卖的卖、杀的杀,继续养牛的,大部分也都把数量减少了。而现在,奶价涨上去了,大部分实惠也没有落到奶农手中。
…[详细] |
|
|
|
养殖场户期待合理奶价 亟盼与乳企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
进入12月,上海光明乳业、北京三元食品等乳企开始对部分乳制品产品提价,平均涨幅在8%左右。有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多数乳企已经完成了5%~20%的提价。乳企将提价原因归结于成本上涨,其中的大头便是原料奶收购价。记者了解到,近期生鲜乳价格上涨确使奶牛养殖场户效益好转,但与逐年快速上涨的养殖成本相比,奶价涨幅仍显缓慢。此番奶价上涨,正是对多年来低迷奶价的补偿。在期待奶价保持合理水平的同时,中小养殖场户亟盼与乳企建立真正紧密的合作关系。 “奶价刚一涨,市场就开始闹,难道我们一袋奶的价格就该连一瓶矿泉水都不如?”谈起近期市场对奶价上涨的反应,2000年开始在北京顺义区经营望加奶牛场的孙燕侠快人快语:“把这些年奶价上涨的幅度跟饲养成本的涨幅比比,就知道差距有多大。”
…[详细] |
|
|
|
|
|
|
|
|
奶价虚高:“进店费”乱象愈演愈烈 |
今年4月以来,国内乳企连续3次提价,奶价迅速飙升。袋装奶从1元涨到1.4元,用了足足3年时间;而从1.4元涨到1.8元,仅仅用了3个月。奶价迈进“2元时代”已为时不远。原料奶价格为何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养殖成本太高。奶牛消耗最多的是饲草,而由于我国本土牧草质量低下,导致优质牧草大量依赖进口,成本骤然增大。 …[详细] |
|
|
|
奶荒有多荒?涨价富了谁? |
进入12月,光明、三元等众多品牌的乳制品纷纷提价,市场上渐渐难觅1元多袋装奶的身影,奶价逐步进入“2元时代”。记者采访了解到,多数消费者对牛奶涨价表示不理解,而奶企则表示涨价是奶荒引发的。对于涨价的原因,企业给出的答案几乎一致,即原料奶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快速增加。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河北省等多个奶业大区了解到,2012年原料奶的价格普遍在3元多,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攀升,在连涨14个月之后,多地区的原奶价格已经接连突破4元和5元大关,涨幅惊人。
…[详细] |
|
|
|
中国乳业遭遇“奶荒”生鲜牛奶涨价10% |
中国乳品业近期再次遭遇奶荒,各大城市生鲜牛奶价格纷纷上涨10%。前天,在清华大学举行的“食品安全和农业改革”学术报告会上,著名农业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国英指出,在我国近期发生的“奶荒”背后,依然存在着由于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滞后而产生的隐患。党国英介绍,我国全年的牛奶生产量平摊到每个人身上是28公斤,而乳业大国荷兰则是740公斤,我国与之相去甚远。
…[详细] |
|
|
|
|
|
|
|
|
“悲情”奶农难享改革红利 |
中国乳业发展30年来,始终没有摆脱一个“养牛-杀牛-养牛”的轮回,奶价也随着奶牛数量“过山车”似的涨跌。受访专家说,造成我国乳业屡次出现“杀牛倒奶”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与农争利”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变。专家呼吁,要使我国乳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需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理顺企业和奶农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产业一体化、建设行业协调体系和多方定价机制。
…[详细] |
|
|
|
高奶价得配上高质量 |
今年4月以来,国内乳企连续3次提价,奶价迅速飙升。袋装奶从1元涨到1.4元,用了3年时间;而从1.4元涨到1.8元,只用了3个月。食品饮料、日用品的消费,价格永远敏感。即使奶价迈进“2元时代”,但国产牛奶贵吗?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依靠比较,新华社报道说,目前中国生鲜乳价格高居世界第四位。与国际价格水平比较已是“贵族”,又曾经在消费者那里留下不愉快的体验,怎么看,国产牛奶似乎都没有涨价的资格。但事实是,国产牛奶已经涨价而且还可能继续上涨。
…[详细] |
|
|
|
中国奶价高居世界第四位 媒体称检测过多致价高 |
据统计,我国生鲜乳价格已经由2007年的2.25元/公斤快速上涨至今年的4.5元/公斤,翻了一倍,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左右,奶价之高排世界第四位。原料奶价格高居不下是乳制品行业整体价格偏高的主要原因。原料奶价格较高的重要原因就是养殖成本太高。奶牛消耗最多的是饲草,而由于我国本土牧草质量低下,导致优质牧草大量依赖进口。比如,苜蓿是提升生鲜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伊利、飞鹤等大型乳企所用苜蓿中的进口苜蓿比例高达90%。此外,奶牛养殖集约化水平和效率低下,也抬高了一杯奶的成本。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