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企奶农利益失衡“断奶”频现“牛劲不足”
时隔“三聚氰胺事件”五年,中国奶业再临大考。今夏以来,一场奶业史上最严重的奶源短缺席卷全国,生鲜乳收购价和终端乳制品价格双双创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多个奶源主产区发现,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散户在近两年的加速退出,是促成此次奶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同时,规模化养殖因发展缓慢并不能迅速填补这一缺口,中国奶业的结构转型正经历“阵痛”。分析中国奶业史上这两次重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则会发现,利益平衡机制的长期缺失已成为中国奶业发展亟待破除的魔咒。 散户无奈退出 奶源减少致奶站被迫关门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斜照进奶站旁边小屋里,奶站老板梁利娥支着胳膊、慵懒地半躺在床上,奶站生意江河日下,她打不起一丝精神。 “前年的时候就不行了,去年是越来越差,今年可以说是彻底不行了,”梁利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以前这个奶站一天能收将近3吨奶,现在一天也就收600多公斤,短缺得很。” 梁利娥的奶站是中国奶都呼和浩特市周边众多奶站中的一个。一叶知秋,这个奶站无声地告诉人们,一场奶业史上最严重的奶源短缺已席卷全国。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全年所需鲜奶大约4600万吨左右,缺口估计在400万吨以上,“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缺口每年都有,但一直保持在200-300万吨之间,今年可以说是历史上供需缺口最大的一年。” 供需失衡导致生鲜乳收购价格出现强力拉升。据统计,截至11月第2周,全国生鲜乳平均收购价已连涨14个月,创下历史新高的3.96元/公斤,同比上涨18.9%。而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奶源紧缺的背景下,各地掀起一阵“抢奶潮”,个别地方的生鲜乳收购价格甚至高达6元/公斤。 至于今年的生鲜乳到底有多“金贵”,中国证券报记者前往福成五丰调研时,公司董秘宋宝贤举了个例子,“以前小牛生下来都要喂三天奶才抱走,现在是一口奶都不喂直接抱走,因为奶太紧缺了,价格也太高了。” 至于此次奶源紧缺的原因,山东省畜牧总站副站长翟桂玉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包括7、8月份的高温天气使奶牛产奶量大约下降20%,口蹄疫、流行热等疫情的影响,牛肉价格上涨的影响,奶牛产奶周期对牛奶供应量的影响等。可以说,今年的奶源紧缺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在里面。” 但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奶业史发现,奶源短缺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中国奶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而1998年到2008年是中国奶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但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中国奶业遭受重创,发展速度一下子降至谷底。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坦言,近十几年来,我国奶源增长一直维持在15%以上,但从2008年开始,增长率迅速滑落到2%左右,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2009年,由于生鲜乳一时无人收购,奶农纷纷卖牛宰牛,当年的奶源增长率一下子降到了-2.74%。此后,国内奶农卖牛“离场”的现象便一直没有停止过,最近两年更是加速退出。
|
关键词:奶企,奶农,断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