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融资中间环节 推动供需直接对接
多位专家21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59期“经济每月谈”会议上表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是目前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快金融改革,推动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直接对接,避免中间环节过高的成本加价,让金融重回实体经济当中。 呼吁减少融资中间环节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目前市场中出现的“宽货币,高利率”,社会融资成本得不到降低的原因与中国金融发展历程有关。他直言,当实体经济资金出现短缺,市场首先想到的就是调整货币政策,也就是通过银行再创造货币的过程进行调控。但要彻底调整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不协调、不对称的状态,根本出路是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应该让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金融选择权。“落实到金融领域,就应当是用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替代过去银行的决定性作用。让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共同进入金融市场,而不是金融机构之间的游戏。” 王国刚认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必须要与城乡居民通过金融过程实现财产性收入提高的目标相结合。“比如所谓的网贷P2P,虽然使得资金供给者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它大大加强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那只能使实体企业负担越来越重,这不是改革的方向。”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认为,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让资金需求者与供求者直接对接。按照央行的统计口径,2013年银行融资成本为7.12%,信托融资成本至少在10%以上,委托贷款和民间借贷的融资成本则分别在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以上。“如果企业被迫通过这些中间环节融资,其成本状况可想而知。” 建议取消贷款政策限制 王国刚认为,实现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对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让公司债券回归直接融资。不论在理论上还是西方国家的实践中,公司债券都是直接金融工具,连接着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其价格制度是双方统一价,利率介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如果双方直接对接,由于公司债券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资金供给者可以分享到财产性收入;由于公司债券低于贷款利率,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可以降低。 王国刚表示,从本世纪以来,公司债券迅速发展,但几乎全被金融机构购买,使其成为间接金融工具。现在应尽快让公司债券直接面向更多资金供给者,只有让他们持有这些债券,才能一方面提高其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使实体企业有效地进行现金管理和资产安排,由此缩短金融的链条。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研究所所长周小明也表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另外一个途径是保证传统银行体系的业务自由权,取消贷款的政策限制。如果银行完全按照市场信用风险评价操作,不附设任何条件,融资成本会相应下降。此外,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合理衔接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手段。 |
关键词:融资成本;直接融资;公司债券;供需;实体经济;王国刚;财产性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