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杭州人在美国求医经历》走红 揭美国真实情况
近段时间里,一则关于《一个杭州人在美国求医经历》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传播。 一位叫“倾心2007”的网友,讲述了她老公被诊断为脊柱肿瘤,初诊时手术概率几乎为零,于是赴美治疗。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一组在美国看病的故事,他们中有的是留学生,有的是有孩子在美国工作的父母,也有一些在美国的打工者,他们有的接受了手术,有的只是看些常见小病,但看的病不同,体验也不同,记者实录他们的经历,让人们能更多地了解美国看病的真实情况。 80岁老母乳癌手术 第二天自己走着出院 3年前,涂岩(化名)80岁的丈母娘在老家安徽查出乳腺癌。 涂岩的小姨子给老太太联络好了上海的名医,床位都安排好了。 但是临门一脚,出了状况。手术将要进行的时候,丈母娘一家才发现:安徽的医保不能一并带到上海来用。老太太如果在上海做手术,就得全自费。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涂岩夫妇,动员全家说服老人放弃在国内治疗的方案。涂岩马上飞回国,把老太太接到了纽约。 在此之前,涂岩夫妇已经把丈母娘的情况、包括国内传过来的化验单、基本病情,给认识的医生和家庭医生看了,同时请家庭医生开了转诊单。 涂岩夫妇找到了纽约皇后区的一家公立大医院的一位大夫。 老太太到了美国,马上入院,进行相关检查,之后接受了单边乳房切除手术,腋下淋巴切除。手术是下午四点开始的,大约1.5个小时后结束。 手术后第二天中午,涂岩夫妇就接老太太出院了。 80岁的老太太,吃了刀,第二天无需医护人员陪同,她自己就可以走出院。这一点,让涂岩夫妇非常意外,也很惊喜。“老人家还真慢慢地自己走着出来了。”一直到现在,涂岩对美国医生的技术还是感到挺佩服的。 医生注重医患沟通 有时间有精力也善于与病人交流 记者有位在美国的朋友May,她的妈妈也得了一种肿瘤。May直言:“在美国,医生和病人是有充分沟通的。直接、全面的沟通之后,病人可以在了解清楚情况的前提下,做出自主的选择。” 当初得知妈妈患肿瘤,May从网上找到了这个领域的一位权威专家,通过电子邮件和医生联系上了。双方像网友一样充分地沟通。May表达了希望这位医生给母亲动手术的愿望。 医生给她的回复是:他愿意做手术,但是对方的商业医保可能不保这部分费用,如果由他来做手术,May就得全部承担上万美金的手术费用。医生当时给她出了个主意——“你可以请我的学生来为你母亲做这台手术,手术的时候,我会全程在旁边看着。这样你的医保也能管用了。” May是个孝顺女儿,在美国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她决定自费。于是这位教授亲自给May的母亲做了手术。 “我们的感觉是,美国的医生比较注重医患沟通,有时间有精力,也善于与病人交流。” 就医体验会很美好,因为医生的态度真的很好,病人得到了尊重,虚弱的时候也得到了慰藉。 所以有的时候,好态度是第一,医治结果是另外一回事—— “尤其是小一点的毛病,可能美国医生的经验,没有国内的医生丰富。判断不那么准确。” 预约看病1小时 医生真的给你看这么久 女孩儿Jude,说起自己留美时候的一次看病经历,忍俊不禁。 几年前,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因为月经不调,去纽黑文的一家公立的市级医院看病。 拍了片子出来,无论是主治的妇科男医生,还是看片的女医生,态度都好得不得了,比方就说看诊时间,就是实打实。“预约看病半小时,或者1个小时。医生真的给看那么久。” 医生先是仔细地问病史,“蛮好玩的,我看妇科病,连爷爷有高血压病史都给医生问出来了呀!”祖宗几代病史问完,医生眯着眼睛看片子半天,跟姑娘讲:“啊!没问题啊,你都挺好的,放心!” Jude当时又觉得有点玄乎,“我看病的时候,医生还一边在我面前翻医学手册的。吼吼,看看么是有点不大放心的。” 可是人家就是说没问题啊。末了,医生依然笑眯眯地把打印好的B超照片和电子版刻录好的光碟一块儿,笑眯眯地递给Jude。 可惜啊,Jude的困扰并没有自然消除。300美元的诊疗费却是实打实的。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
关键词:美国医生,杭州人,医患沟通,病人,医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