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盲目投资症亟待严格治理
评论员 谭浩俊 市场经济下,不管什么类型的企业,只要不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而是拍脑袋、搞一言堂,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盲目投资,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在这方面,某些国有企业可能更需要注意。特别是在海外投资中,其盲目性更为突出。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央企一位退休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企的钱,反正都是国家的钱”,言下之意,投资回报如何反正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位高层的观点无疑有点偏激,也有失偏颇。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国企、所有的国企经营者,都会不把“国家的钱”当回事,都会在投资决策时不负责任。但又不能不承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国企在投资时确实表现出了比较严重的盲目性和不负责任。类似的案例很多,如中钢集团收购山西中宇,以及中冶科工收购唐山恒通,就都存在类似问题。此外,国家审计署每年对国企的审计,也都发现了大量盲目决策问题,且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一些国企的盲目投资问题,国资委不可谓不重视,也不可谓不时常提醒、时常敲警钟。早在2009年,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就十分严厉地指出,某些国企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已引发资产负债率的持续上升。而国务委员王勇在接替李荣融担任国资委主任不久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企业盲目铺摊子,主业不够突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弱或盈利基础不牢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大。 事实上,不仅个别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而且在一些行业的过度发展中,国企同样扮演了不太正面的角色。如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光伏、风电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就与国企的过度扩张和盲目投资有关。特别是光伏行业、航运行业,因为盲目决策和过度投资,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企业严重亏损。 造成盲目投资的原因,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一方面,现行体制确实是某些国企容易产生盲目投资现象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即便某高层所说的观点有失偏颇,也不排除某些国企经营者在投资决策时存在这样的想法。更重要的,现行体制给某些国企经营者赋予的非市场性权力太大,一人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的问题比较严重。加上极少数人为了个人利益,自然就会让投资决策充满主观性和独断性,出现盲目投资、决策失误;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环境对国企进行科学决策的负面冲击和影响也很大,原因就在于,只要哪种产品、哪个行业效益好,立刻就会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必要的约束明显不足。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是如此,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是如此,而化工、医药等行业,也都存在类似问题。某些国企凭借着强大的资金实力,自然不甘落后。 前些年,有关方面在兼并重组和考核方面,对某些国企也多是从数量和规模入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某些国企在投资决策上的快而不准、大而不稳,只讲摊子铺得多大,不看投资效果如何,只要规模、不要效益,只要数量、不要质量。 某些国企的盲目投资的病症到了需要好好治一治的时候了。首先,要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分类改革要求,能退的,尽快退出,暂时不能退的,逐步退出,不能退的,也要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由董事会负责的企业决策机制;其次,要加快混合所有制建立步伐。除极少数事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行业和企业之外,其他行业都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让董事会来决定企业的投资计划、投资目标、投资方面,有效避免决策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再次,要减少政府干预。一些国企出现的盲目投资,与政府干预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领导者个人的干预,更是盲目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此外,要加大考核力度。对盲目投资造成损失的,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更要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造成巨大损失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确保企业在投资决策中,不再盲目、主观,不再成为“家天下”。 总之,对一些国企的盲目投资应高度重视。国企都是大块头,一旦出现投资失误,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 |
关键词:投资决策,投资效果,投资回报,家天下,风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