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东庞矿百米西庞井下 感受由表及里的“美”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 赵灿 2014-09-29 12:26:4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西庞井,一个2010年3月整合到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的矿井,四年时间的嬗变,从名不见经传,到现在质量标准化、成本管理的双料标杆,聚焦了兄弟单位的目光。

  西庞井真正是什么样子?笔者有幸在西庞井驻足参观一天,从井上到井下,真正感受到了一种震撼,感受到了西庞井那种由表及里的美……

  质量朴素之美

  进入西庞井,映入眼帘的是几栋简单朴素的建筑物,办公楼、主井塔、绞车房与之前参观过的矿井并无二致。早上七点半已能看到职工忙忙碌碌的身影,井下职工换好衣服准备下井,几名女工正在打扫矿区卫生,机修车间里也响起车床的轰鸣声…

  换好工装,笔者随着几名职工,乘坐罐笼来到了百米井下。一眼望去,豁然开朗,笔直平整的巷道就彻底“征服”了笔者的眼球。走在巷道里,无处不是独具匠心的“杰作”,巷道顶帮棱角分明,风水线路吊挂间距大小无二,电缆挂钩在灯光下闪烁荧光,风筒像一条长龙直达工作面;沿途的排水沟做得更是精致,潺潺的水流声在巷道中回荡着悦耳动听的声音。在上下坡的时候,有扶手,台阶平缓舒适,让人并不感觉到爬坡劳累。

  在离工作面不远的地方,各种安全宣传排板依次展示,各种材料物资,或整齐码放在H架上,或笔直的挂在巷道壁上。一座漂亮的物资仓库,还设在距离工作面近50米的地方;在一处明亮的场所,还有工作面技术资料展示排版,让所有即将进入工作面的人一目了然。由于对通风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在掘进头停工时,这里几乎听不到风噪声,非常安静。在掘进头面的末端,顶平,壁直,干净,整洁,悦目……丝毫看不出这里是一直在紧张施工的掘进头面。

  该井办公室副主任郝志广告诉笔者:“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朴素的标准化,不要求无谓的豪华高标准,只要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只要能给职工创造一个舒服的工作环境,只要能节省资金我们就坚持做下去。”

  设计巧妙之美

  笔者在西庞井井下巷道的两壁上看到,每隔五米就有两个S勾吊挂在风水管路上。“这些S勾是用不能再修复利用废锚杆加工制作的,用上S勾吊挂管路,一是美观,二是牢固安全,三是省钱。”泵站工李建伟介绍说。

  在即将进入9117工作面的巷道里,摆放着两台设备很是新颖,有几个职工利用这两台设备,正在将回收的变形的旧梯子梁和槽钢进行矫正整形。该井职工王叶军说:“这两台设备,是我们自制的梯子梁与槽钢整形机,你看,这些已经修复好的梯子梁与槽钢,离工作面很近,随时可以运到工作面使用,这样每年可以节约升井运输及人工费用50多万元哩。”一路走来,这种小发明小创造随处可见,职工们利用这些自行研制的设备干活,不仅节约了成本,省力又安全,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笔者了解到,西庞井在采掘工作面设计之初,就把如何确保安全高效、降低成本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为此,他们因地制宜、精打细算,从源头上抓安全,在设计中扣成本,不但工程质量有了保障,巷道一次成型,接替平稳顺畅,返工频次也大大减少,基本杜绝了前掘后卧、挑顶、巷修等工程,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减少工程投入上百万元。

  在这种被“美”渲染的环境里,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时间的匆匆。当随行的职工提醒笔者该升井时,才发现已经在井下流连了近4个小时。

  人工聚智之美

  升井后,笔者随着职工就餐的人流,来到了西庞井职工食堂。在食堂里,一名餐饮服务员的身影有些熟悉,感觉像是在哪里见过。郝志广笑着说:“那是我们井办公室的职工,除了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中午食堂忙不过来时,她还要过来帮忙,另外,咱们早上看到打扫办公楼卫生的,也是她。”

  一个人,三个岗位,让笔者再次感到了震撼。据了解,像这种情况,在西庞井很是平常,很多都是一人多岗、一岗多能、一人多技。西庞井的党总支书记兼任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兼任机电副矿长,工会主席兼任办公室主任…整个西庞井技术员以上管理人员还不到40人。拿井下为例,在综采工作面,他们把泵站和工具库设计在一起,2个岗位用1个人就够了;值班电工同时还是转载机司机,2个岗位用1个人,掘进队既能综掘也能炮掘,能掘煤巷也能掘岩巷,能棚式支护也能锚网和锚喷支护,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上。人员精简到这种程度,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灵活的用工机制是西庞井的一大特色,他们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给煤矿企业的社会性包袱,矿井不设水电公司和多经公司,所有供暖、维修等工程全部委托给附近的工程服务队,依需而设,灵活方便,每年能节省工资支出48万元。

  这就是西庞井,百闻不如一见,也值得一见,一见,即能领略西庞井的那种“美”。(赵灿)

关键词:东庞矿,西庞井,美

责任编辑:赵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