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药”和石家庄:一厂 一城 一甲子

来源: 河北新闻网 作者: 王思达 2014-10-09 08:53:0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相互改变的城市和工厂

  2014年6月30日,《石家庄市长安区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正式下发。

  该搬迁方案显示,华北制药集团搬迁已经接近尾声,华药的10个搬迁改造项目中,已经有7个完成全部搬迁,剩余3个项目将在2017年前全部完成搬迁。

  空气中飘浮的药味越来越少。但对很多老石家庄人来说,“还有点舍不得华药”。

  毕竟,这是一个曾经在方方面面给这座城市留下深深烙印的企业。

  “从某种意义上,华药的落户从空间上改变了石家庄的城市格局,石家庄市区正是从那时起开始迅速向东延伸。”原石家庄市建委总工程师韩群如今已经90岁高龄,这位当年在华药选址工作中曾与刘剑章对接的老人在病榻上告诉记者,在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石家庄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1952年,国家重点工程棉纺联合企业在石家庄开始选址,1953年,“156工程”中的抗生素厂和淀粉厂也确定落户石家庄。

  当时的几大项目最终全部选在了桥东,即:四个纺织厂和印染厂沿和平路北自西向东一字排列,华药在最东侧,跨和平路南北,专为其两个项目配套的动力厂(同在156工程之列)则在更北面,由此形成规模较大的新兴工业区。

  石家庄也正是由此从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重镇和小范围的地区商业中心,一跃而成为新兴工业城市。资料显示:到1957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已达277个,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1.6亿元增加到4.2亿元;人口也由1952年底的19万人(含矿区郊区)增至37万余人,增长了近一倍。

  “如果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的建设是石家庄近代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一五’期间的几家棉纺企业以及华药的落户,就是石家庄腾飞的第二次大转折。可以说,没有这几个大企业,石家庄也不会有今天。”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苟志俊说。

  华药为石家庄带来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很长一段时间里,制药业都是石家庄市的主导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华药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的性质,也使石家庄这个城市,在全国制药行业占有绝对的龙头地位。历史上,石家庄第一制药厂、第二制药厂、第三制药厂、第四制药厂、第五制药厂等若干本地制药企业,都与华药有很深的渊源,其中的部分企业后来成为了以“做好药,为中国”为口号的本地另一家特大型制药企业石家庄制药集团的组成部分。

  “一五”期间落户的企业对石家庄城市文化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到1958年底,华药职工总数达到5800人,加上四大棉纺厂带来的大量来自天津的产业工人,石家庄的人口结构为之一变。

  “华药援建工作人员的三大主要来源是山东新华制药厂、沈阳东北制药总厂和上海第三制药厂,加上投产前接收的大批复转军人和就近招收的新工人,我们那时候真是来自五湖四海,和今天的深圳很像。”刘太元这样说。

  时至今日,石家庄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普通话而非本地方言为通行口音的省会城市,在这里,数以百万计建设者的后代以普通话为母语——这一点,同样和深圳颇为相似。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石家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城市文化——包容。”苟志俊如此评价。

  历史总是如此富有戏剧性:当初华药的选址改变了石家庄,如今,它也要为石家庄的发展作出改变。

  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华药早年所处的边缘早已成为城市的核心地带,在城市中心发展工业已经与城市发展和功能提升不相适应,在城市发展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双重压力下,华药的搬迁已是必然。

  按照石家庄市政府的规划设想,华药以及长安区的常山纺织、石钢等老工业区骨干企业遗留的研发、实验等专业服务功能,都将集中起来,同时吸引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实验培育基地入驻。而对华药厂区的老建筑,将予以保护,华药厂区的俄式办公楼将被保留下来,建成医药博物馆,“淀粉塔”也将予以保留。

  在相伴一个甲子之后,这座工厂将继续以它独特的方式,融入这座城市的历史。

  河北日报资料照片由华北制药集团提供

  (华药原新闻中心主任司继先对本文的采访给予了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关键词:华药,停产

责任编辑:杨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