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论坛:新型城镇化的N种猜想
早在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就断言: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有两件大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一是中国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无疑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城镇化究竟有哪些模式可以拓展?现实的挑战和问题如何突破?10月21日,一场以“新型城镇化的国际合作”为主题的讨论——“湘江论坛”在长沙望城展开。 “湘江论坛”即世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城市联盟第二次峰会,由中国公共外交学会主办,致力于促进中外城市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本次论坛邀请了海上陶瓷之路沿线前国家政要及驻华使节代表、城市联盟(市长)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代表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际合作”、“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城镇化”做深入交流与探讨。 龙永图:城镇化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乡村旅馆架起城乡互融桥梁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表示:建设“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大战略是一个经济合作大战略,更是推动沿途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大战略,目的在于拓展有关地区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市场一体化和更加深入的经济、文化交融。近年来,在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很多地方都在借鉴国际上的宝贵经验。他说:“两年前,我曾提出建设乡村旅馆的建议,这是基于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成功做法,它不仅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以望城为例,很短时间内建设了一批乡村旅馆,质量和效益都不错,它将是城市游客和乡村农民相互联系、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过程。 刘贵利:“约束发展”时代,城镇化应该更注重支撑力建设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院院长刘贵利认为,未来的城市发展要注重支撑力建设。大城市发展的支撑力首先是立足于资源环境,有什么样的资源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不能再摊大饼,用“鬼城”、“新城”来实现快速发展;其二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配套要同步推进;其三是产业方面,不能再唯我独尊,大都市不能不考虑区域责任,只考虑竞争因素扩大产业竞争力。而网络互联条件下,区域间沟通更加便捷,小城市不能继续依托大城市的资源“靠山吃山”,资源环境约束了城镇发展的目标,文化环境决定了城镇特色,公共服务约束了城镇布局,区域责任决定了城镇定位,在“约束发展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都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摆脱对大城市的以来,谋求创新发展。 刘志勤:“盖楼容易配套难,城镇化要缓推、细推、慢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水到渠成的事。如果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强行推进城镇化,就容易变成“行政城镇化”了。城镇化还要考虑人文素质和人的需求,不仅要以人为本,还要以自然为本,不能以人的意志驾驭自然,为后城镇化时代埋下隐患。他提出,城镇化建设可以适当慢一点,要缓推、慢推、细推。“盖楼容易,但城镇化后续的就业、配套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 李兵弟:处理好城乡关系,深度开掘小城镇功能是关键 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李兵弟指出,当前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一个重要问题处理好城乡关系,从现在起强化城乡平等发展的基本理念。在推进过程中,依托土地发展城镇化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深度挖掘,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他说:国际城镇化经验至今还没有给出在人口大国可以通过单一的大城市发展来实现一个国家的城市化。从发达国家来看,小城镇是承载城镇人口的主体。德国的城镇化率现在是97%,70%的人居住在小城镇。美国城镇化率84%,有50%以上的人居住在5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李兵第建议从国家层面用三个五年计划作为确立重点小城镇发展培育期,目标就是建设富足小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他建议从小城镇产业引入机制、行政管理方式、发行国家贴息的小城镇市政建设债券等支持政策入手,赋予小城镇发展新的活力。 |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湘江,城镇化率,城镇化道路,新城,鬼城,乡村旅游,城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