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财经频道 >> 投资快讯

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路口:监管是否支持打破刚兑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晓宴 2016-12-14 08:37:0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几乎所有受访银行资管人士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监管办法是否在实操层面支持银行打破刚兑,是银行资管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

  银行理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改变不在资产端,而在产品端。”天津银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刘刚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

  其所指“改变”的背景,其一是银行理财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比如,投资的债券久期为2年,而发行的理财产品期限在3个月以下;其二是资产负债收益差缩小,乃至收益倒挂,比如投资债券收益才3.5%,发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却达到4%。

  包括银行在内的资产管理机构,已经使出“洪荒之力”保障投资收益,更大的改变空间体现在产品端创新,即刘刚领所言“提高现金管理类、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比重”,让发行端的收益能够贴合投资端降下来。

  但众所周知,在市场上吃螃蟹的人往往要承担由于收益未及投资人预期,导致理财客户流失的风险。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市场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产品净值化转型寄予了更大期望。

  不过眼下,刚兑能否被打破,推出更多的净值型产品,更多取决于监管对于银行理财的定位。明确来说,银行表外理财究竟是否需要回表计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未来。

  光大试水FOF绝对收益净值型理财

  什么是净值型理财产品?银监会于2014年12月发布的银行理财监管办法意见征求稿里有一个定义,即按照份额发行并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单位份额净值的理财产品。

  可以简单理解为,公募基金就是标准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获得的投资收益是多少,兑付给投资人的收益就是多少。公募基金公司作为管理人,仅收取管理费。

  而银行目前主流的预期收益率类产品,兑付给客户的收益是固定的。对银行来说,负债成本固定,投资收益若高于负债成本,剩下的是银行的中间收入;如果低于负债成本,银行也会通过各种方法腾挪资金,把收益兑付给投资人。

  至于净值披露问题,就涉及到资产估值。

  由于公募基金投资的是标准化资产,股票和大部分债券完全可以按照市值法来估值。而在银行理财的投资资产中,还包含了一些其他诸如私募债、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一般只能用成本法估值,如此也就很难体现出资产价值的波动。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喊了两年,似乎雷声大雨点小。目前大部分股份行的净值型产品占比在10%-30%之间,且实际计算标准不一,在推进上也仍存在一些阻力。

  据记者了解,12月光大银行拟推出一款FOF绝对收益净值型理财产品。前期计划发行两款子产品,产品A为纯债型,投资范围包括货币市场工具、债券、公募债基,兼具股债属性的投资品种(包括但不限于公私募可交换和可转换债券)、具有固定收益特征的投资品种以及国债期货和利率互换等。

  产品B在A的投资范围基础上,还可投资权益类资产,主要包括打新、二级市场股票、二级债基、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和股市期货等金融期货,投资比例上限为20%。采用CPPI保本策略,严控整体回撤。

  为保障投资人收益,整只FOF产品,光大银行认购比例不低于20%。投资管理人留存了部分管理费或超额业绩报酬递延支付,以备在发生信用风险或子基金专户跌破面值的情况下优先偿付。针对投资回报未达业绩基准的账户,采取部分甚至全部赎回的操作。

  光大银行资管部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绝对收益产品”的定位非常重要,通过FOF分散投资的模式,在控制好回撤率,将收益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基础上,净值型产品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的主流产品形态。

  转型决定因素来自监管

  在刘刚领看来,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净值化转型已经出现一些好的现象。哪怕是所谓的“伪净值型”产品,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过渡,毕竟投资人也需要一定时间,来接受波动收益型产品。

  所谓“伪净值”,即产品披露和兑付的收益并不是完全对应资产的投资收益,而是限定在一个范围内。比如,一款区间净值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5%,最终兑付收益可能在3%-6%之间。

  早在今年初,就有城商行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所谓净值型,在我看来是指大概4.5%-4.8%的波动,不是0-5%的波动。券商现在也在发行预期收益率型的理财,信托也在发,如果银行的产品波动太大,客户会跑掉。”

  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前景,刘刚领持乐观态度。他表示,目前天津银行资管资金也会配置一些有收益波动的资产或产品,但占比还不高。“因为最终是对应到我们的发行端,我们的理财客户未必可以接受收益上的波动。”

  刘刚领表示,客户基础更好的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应该起一个带头效应,否则这样的“囚徒困境”无法打破:先吃螃蟹的机构,先暴露在流失客户的风险之下;咬着牙扛着发行高收益产品,则终要面临“堰塞湖”泄洪的一天。

  但无论市场对净值化产品的预期如何,当前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监管部门对于银行理财的定位。

  据记者多方了解,银监会7月召集部分银行开会修订银行理财监管办法意见征求稿,9月和10月又组织了相关会议,对于7月份流出的意见征求稿草稿又做了诸多修改。“机构和监管还在博弈之中,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某股份行资管高层表示。

  几乎所有受访银行资管人士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述监管办法是否在实操层面支持银行打破刚兑,是银行资管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

  具体来说,表外理财是否需要回表计提,是否占用银行资本?如果答案肯定,则银行承担了风险,与打破刚兑的思路“南辕北辙”;若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在管理人尽责基础上,由投资人承担投资风险,则净值化转型将加速发展。

关键词: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监管,刚兑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