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新闻 > 生活消费

太行深处有人家 全国网媒感叹:原来你是这样的山西人!

2018-12-18 08:49:00 作者: 来源: 山西新闻网
分享:

  核心提示: 12月10日至13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2018全国网媒看山西太行线的30余家全国网媒代表,与太行山来了一次美丽的“约会”。从魅力长治,到大美晋城,9个景区,行程900余公里,3天半的时间里,网媒团用脚步丈量这片神奇的黄土地,在大美太行的山水风景中,重新认识了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山西人”。

  人说山西好风光,最美风光在太行。八百里巍巍太行,巍峨险峻、雄伟挺拔,上接燕山,下衔秦岭,历史上被称为中华的脊梁。在这块中华腹地上,险关要道、兵家相争、烽火硝烟,铸就了英雄的太行精神,也养育出了祖祖辈辈的山西儿女。

  人,是一个地方最原始真实的底色。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来源于生活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12月10日至13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2018全国网媒看山西太行线的30余家全国网媒代表,与太行山来了一次美丽的“约会”。从魅力长治,到大美晋城,9个景区,行程900余公里,3天半的时间里,网媒团用脚步丈量这片神奇的黄土地,在大美太行的山水风景中,重新认识了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山西人”。

分享到

  全国网媒记者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重温抗战历史

  百折不挠的山西人:挺起民族脊梁铸就太行精神

  武乡,位于太行山西麓的一个小县城,却有着“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的美誉,是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齐名的红色摇篮和革命圣地,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这里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家家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人人都能说上一段英雄传奇。在这里,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成为山西闪光的历史内涵。

  武乡的自豪之处在于,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机关5次进驻武乡,前后驻扎536天,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杨尚昆、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薄一波、罗瑞卿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华北抗战。八年抗战,武乡“出兵、出粮、出干部”,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组织,2万多人为国捐躯。靠着“小米加步枪”,在民族危亡之际,打赢了侵略者的尖兵利炮。

  武乡共有革命遗迹、纪念地700余处。此次网媒行,走进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近距离触摸红色太行。

探访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追忆峥嵘岁月弘扬革命精神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武乡最具革命意义的建筑,也是国内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馆内收集展示了大批抗战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00多件。八路军作战时使用的大刀、长矛、手枪、迫击炮,缴获日军的机枪和子弹,都悄然记述着那段炮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我对八路军浴血奋战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影视剧中,当把那段炮火纷飞的年代凝结到一件件具体的文物中时,那种震撼是直达人心的。”在导游讲解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名将以身殉国”的壮举时,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舆情中心运营总监杨婧泪光点点、久久伫立。从天府之国到黄土高原,一路北上,作为一名“川妹子”,杨婧在太行山找到了一种熟悉感。“我发现山西人和四川人很像,就像武乡的八路军和四川的川军团,骨子里都有那种为了民族大义而勇猛作战、舍生忘死的精神。”

  站在太行山上,俯看苍茫大地,七十年前的炮火声犹在耳。如果太行山有颜色,红色一定是它的底色之一。这片土地上,红色成为一种风景,更凝聚成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根植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身体里。

  艰苦奋斗的山西人:让困难的日子“开出花”

  身处大山,心怀宇宙,也许是终日所见的太行山,给了山西人雄浑无畏的气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随着嘭嘭啪啪的打击声,灼热的铁水于半空中撒开,铁水腾空瞬间,顿时化作繁星满天,一簇簇银花凌空绽开,变幻莫测,流光溢彩,似繁星闪耀,又似火树银花,美轮美奂,构成一幅幅奇异的烟火图景,震撼无比。12月12日,媒体团在晋城观看了这一“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技艺。

司徒小镇打铁花表演令网媒记者叹为观止

  打铁花,又叫打铁水,是流传于晋豫地区的一种民间烟火,也是山西人智慧的象征。古代逢年过节,富人家流行放烟花,贫寒人家买不起烟花,就想出来用铁水“开花”的庆祝想法。打铁花与古代金属冶炼等有着密切关系。太行山赠与了晋城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使其冶炼业极为发达,为打铁花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西人是有多么强大又智慧的内心,才能在贫乏的生活里打造出这样绚烂的风景,铁花漫天那一瞬间,我们江南风景也要逊色三分了。”蔚为壮观的打铁花技艺,让中国江苏网记者金梦赞叹连连。

  铁花纷飞,朵朵绽放,千年流传的光阴里,山西人用最有限的资源,和着最滚烫的温度,打造出最绚烂的星空。让艰苦的日子开出花的,不只是打铁花,山西人还在悬崖上开凿出一条条“天路”,堪称太行绝壁上的奇迹。

  大自然在给了太行山陡峭绝壁壮美风景的同时,也带给当地山区民众出行最大的险阻。20世纪下半叶起,世代居住在晋东南和豫西北两省交界太行山区的人们,为了改变与世隔绝的闭塞面貌,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绝壁之上先后开凿出7条通往外界的公路,使天堑变成了通途。这些公路是南太行地区特有的景观,被称为"挂壁公路"。昆山挂壁公路就是其中最为惊险的一条。

全国网媒记者参观昆山挂壁公路

  “能把悬崖打通成公路,山西人就是现代版的愚公,这蜿蜒曲折的挂壁公路,就是山西人不屈信念、坚韧力量和聪明智慧的集合体。”12月11日,参观完昆山挂壁公路,中国网编辑记者尤自秀在感慨于山西人的神奇之时,也为山西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支招建言。“景观很精彩,但如何才能真正让游客产生必须专门去一趟的冲动?如果能把景点连成片区,实地举办一些摄影展之类的活动,再推出一些文创产品,相信会是一个绝佳的宣传契机。”

  奋进创新的山西人:打造全新名片讲好山西故事

  "游太行,不可不到王莽岭"。12月11日,媒体团一行来到此地,倾听王莽岭的历史传说,赏其山峰之千姿百态。游览中,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让媒体团一行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全国网媒记者王莽岭聆听历史传说观赏山峰之千姿百态

  "以前提及山西,第一印象是煤、酒、醋,颜色就是'黑白配'。但王莽岭的秀丽风光,改变了我对山西这个煤炭大省的印象。保留景区的原生态,不盲目跟风修建人为景点,也充分展现了山西人的经营智慧。"太行山水的绝美景致,让中国西藏新闻网中文编辑室主任董秀丽赞不绝口,直言"不虚此行"。

  晋商,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如今,山西人的骨子里,仍传承着晋商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品格。这一点,在晋城司徒小镇,可见一斑。

  12月12日,媒体团在参观过皇城相府和上庄古村后,来到司徒小镇,在老锅巷品尝了地道的山西传统美食,在明清文化街一览千年前的古泽洲风情,在“创意农业嘉年华”感受传统农耕文化,还在剧场观看了体验式实景演出《又见老山西》。“这里完全是吃喝玩乐一条龙,让游客能不由自主地留在这里。果然山西人都会做生意,实在太精明了。”游览期间,陕西网记者孙倩发出由衷赞叹。

全国网媒记者走进山西皇城相府领略“东方第一双城古堡”风采

  从2010年到2018年,8年时间,晋城北石店镇司徒村,这座位于太行山的拥有700多户人口的小村庄,开辟发展蹊径、挖掘本土民俗、借力文旅融合,致力乡村振兴,山西人的奋进创新,打造出了一个全国各地游客都争着来“打卡”的网红景区。“其实一个景区的开发不一定非要动辄数百万、上亿的投资,只需要有好的创意点,小地方,就可以说大故事。”中国西藏新闻网中文编辑室主任董秀丽说,司徒小镇把山西特有的“铁文化”、“酒文化”、“醋文化”、“煤文化”等特色文化,和剧目表演、民俗体验等融合在一起,让这里成为了山西旅游的新名片。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自己。但某种程度上,在一个地方认识的人,定义了这里对自己的意义。3天半的行程里,“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2018全国网媒看山西太行线共发布原创稿件97篇,转载稿件295篇,抖音短视频及微博30条。数字背后,是一次次举起的拍摄镜头、一个个诉诸笔端的文字,这些,也是网媒记者重新认识山西和山西人的标志。

  李倩倩/文苏航/图

关键词:太行,全国网媒,山西责任编辑:赵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