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标:文化产业需要精心培育市场
文博会潮汕博览园分会场中展示了潮汕地区独有的木偶戏。 何俊 摄 从五金、印刷等传统制造业跨入文化产业,郑国标的文化事业版图一再扩大。2010年,在深圳市被称为宝安华强北的宝安25区,出现了“宝安艺术城”。数年后,在宝安区贯穿东西发展的黄金中轴西乡大道旁,纳潮汕文化之髓的深圳市文化潮汕博览园又吸引了来往的目光。5月19日,宝安艺术城分会场活动开幕,这已是它三度成为文博会分会场。去年刚改造完成的深圳市文化潮汕博览园则刚刚完成它的文博会分会场首度亮相。 作为这一“城”一“园”的缔造者,深圳市德明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宝安区政协委员郑国标称,做文化产业是“为民乐己,心态要好。”现在,郑国标在干了20多年的老本行上只花了30%的精力,而用了70%的管理精力、50%的集团资金放在文化板块上。 是什么让一位实业家从传统制造业投身到文化产业?他的文化事业探索经历又能折射出什么行业现象?他的探索思考又有哪些经验可以给欲投身文化产业的民营资本借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郑国标。 南方日报:文化潮汕博览园是首度成为文博会分会场,收获如何? 郑国标:文化潮汕博览园9号开幕,交易量达到3个亿,主要是艺术品、工艺品等。文博会期间有几个项目落户,如工笔画画院落户,岭南工艺美术馆开馆。其中,岭南工艺美术馆交易意向达到1.5个亿,成交额在6000万左右。 南方日报:5月19日开幕的宝安艺术城分会场有什么新元素? 郑国标:宝安艺术城分会场项目有6个,今年新元素有五千年古币展,这是公益性质;还有12生肖馆和玉石展销馆也是今年新增加的。 南方日报:您当年是基于什么考虑让企业从做实业转型进入到文化产业? 郑国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也没办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我们一直在寻求转型。刚好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我个人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2009年,我们通过在北京、天津等地的考察,以及对宝安区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做出以文化产业为主要投资和发展方向的决定,完成了从五金行业向文化产业的转身。 南方日报:做实业和做文化企业有什么不同? 郑国标:说实话,做文化企业不确定因素更多一些。实业跟文化产业是完全不同的,文化产业需要精心培育市场。能够管生产企业的人不一定管文化产业,懂得艺术的人不一定能管实体经济企业。 南方日报:近年很多政策密集出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您能否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怎样才能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这个行业? 郑国标:我先谈谈民间资本进来会顾虑的因素吧。文化产业培育周期比较长,可能要两三年才能开始见到一点成效。而且文化产业外延宽泛,到底做哪个投资比较好需要细细考量,行业变化也比较快,需要不断创新。就我们从事的门类来说,市场还不算完全成熟,还有待培育。政府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一方面也要规范行业,形成良性、诚信发展。 南方日报:您认为该如何创新? 郑国标: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建设非常快,文化产业园建设不能光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所以创新非常重要。 以宝安艺术城为例,第一年运营确实跟想象的有所差异。我们解剖研究园区怎么要有权威性、知名度?后来我们走进艺术源头,了解艺术大师,寻找与知名机构的合作,以门类元素、定位权威、载体充实、传统加创新、为民乐己的特征为运营思路。2010年创办宝安艺术城后,2012年开始策划走特色园区道路。潮汕文化全球有众多爱好者,在深圳尤其是在宝安有很多来这里打拼并取得成就的潮汕人,但在深圳乃至全国都还没有一个集中展示潮汕文化精髓的地方。我是潮汕人,也希望博览园成为集中展示潮汕文化的窗口。 南方日报:您的文化事业都在宝安,您对宝安文化产业发展有什么建议? 郑国标:宝安区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为有利的政策条件和区位条件,同时又面临极佳的市场契机。近年来,宝安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企业和园区不断增加,涌现出一批有亮点与特色的园区。 个人认为宝安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区,未来工业设计十分有潜力。而要吸引高端人才,激活民间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建议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众所周知,文化产业与第一产业及地产业、服务业不同,文化产业属于带动各行业发展的高端消费业,是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品位的高端产业,软实力培育周期长,所以相比税收肯定偏低,在政策制定上应着重考虑,如人才引进、安居房等方面;文化产业投入与支出巨大,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压力,希望政府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拓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文化产业涵盖范围太广,为避免资金扶持过于分散,也需要对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项目给予重点指导和扶持。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 |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郑国标;文博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文化项目;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