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山镇的烦恼:经济高速增长 软环境需提升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2014-07-11 14:19: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每经记者 鄢银婵 发自重庆

集天生三硚、仙女山、芙蓉洞、芙蓉江、龙水峡地缝独特旅游资源为一身的仙女山镇无疑是武隆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直接受惠者。

据仙女山镇镇长罗维介绍,2002~2013年,该镇地方财政收入由123万元增长至1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53元增加到10500元,拥有500万元以上资产的家庭达15户,100万~500万元资产的有280户。

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当地百姓日益富足的生活,而仙女山镇的发展模式也迅速在重庆多个乡镇走红,被其很多乡镇纷纷效仿。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个全民投身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小镇,在旅游服务业上的短板或将影响其未来发展。

经济变迁日新月异

7月5日早上6点半,天刚露白,仙女山镇石梁子村村民黄和民(化名)便开着自己的小车在仙女山游客集散中心的广场上等待客人。这里已经有好几辆车子停在路边,车主们聚在一起聊着头一天晚上巴西与哥伦比亚的赛事,时不时地扯着嗓子向过往的行人吼一句“仙女山、仙女山,10元一个人”。

“今天拉了几单了?”黄和民询问一个同行。

“不行,就5个纯路费。”对方回答。

“起晚了,生意又被抢走了不少。”黄和民有些郁闷地说。

2011年,黄和民结束了长年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家乡营生。不过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拉5年,他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回去的。

重庆直辖之初,石梁子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00元,“我们家里一年的收入不过1500元。”黄和民说。

仙女山镇镇长罗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描述称,2002年仙女山镇成立时,甚至没有办公楼,政府只能租用民房来办公,直到成立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以前,还一度被列为重庆市扶贫综合开发试验区,环境条件极差。

2007年4月,重庆市政府批准仙女山新区成立,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和建设。“政府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土地征收,不少村民因搬迁获得了赔偿金和新居,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罗维说。

黄和民正是搬迁安置户的一员。“7、8万的搬迁费,还给安排了新住处。”黄和民说,目前自己还开了一个农家乐,每年仅农家乐的收入就在8万元以上。

在仙女山镇,黄和民并非孤例。罗维提供的资料显示,该镇搬迁安置户中,从事农家乐经营的有98户,开农家公寓的有32户,其余的将房屋出租,租金收入每年最少5万元以上,收入是开发前的十几倍。

对当地村民来说,赚钱的“门道”还有很多。比如,游客大多住在仙女山镇上,距离印象武隆演出地、仙女山森林公园、天生三硚等景点至少有10多公里路程,因此,像黄和民从事的这种“交通车”也就有了存在的市场。

软环境影响旅游体验

“我每天跑这个车,前几年生意比较好的时候,每天能收入2000元。”黄和民告诉记者,实际上赚游客的路费只是收入的很小一部分,更大头的来自门票的差价。“比如从镇上去印象武隆演出点,我们收来回路费+门票共180元,而印象武隆的普通票市场价就在238元,游客肯定愿意找我们”。

“景区里我们有关系,所以能拿到远低于市场价格的门票。”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疑惑,黄和民毫不避讳,“基本上每个景区都有人,大家跑车的私下里会沟通,资源共享,所以人脉也就渐渐充实起来了”。

事实上,记者采访发现,“黄牛”一族在当地已有完整的运作链条。

随着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除了“黄牛”门票问题,其他一些“软环境”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里,一名游客吃了一口手中的玉米,便吐了出来,“你这都馊了,还能拿来卖?没法吃,退钱!”面对顾客的投诉,小吃摊的老板却不紧不满地表示,“玉米就是这个味道,没有馊,你可以去别家试试,都是这个味道。”俩人僵持3分钟后,最后不了了之。

上述画面在仙女山景区常有发生。就连武隆县旅游局局长王德胜也在感叹,“村民有时候要价太过了,一个玉米就要卖5元、8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重庆旅游业内人士表示,仙女山大多数村民欠缺旅游服务意识,这对其打造高端国际旅游地来说将是一大短板。

此外,目前仙女山镇上仅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三个银行网点,并且80%以上的旅馆均不能刷卡消费、开具发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游客体验。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担心,仙女山镇用了10年时间才站到了现有的位置,而上述软环境的缺失很可能会令其 “一夜回到解放前”,毕竟旅游产业是一种体验消费。

关键词:黄和民,仙女山,山镇,软环境,经济变迁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财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