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财经频道 >> 风景河北 >> 燕赵图景

五峰山上

来源: 河北电广传媒 作者: 2017-08-17 10:13:4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话说1913年9月上旬的一天,天刚蒙蒙亮,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登上了河北省昌黎县五峰山。这个青年人是即将东渡去日本留学的李大钊。这次登上五峰山,李大钊的本意就是想在出国前和祖国的壮丽山河告别。

  五峰山离李大钊出生的乐亭县大黑坨村不远,1907年夏天李大钊考上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时,就曾经到五峰山游玩,这里的山居田园风光让李大钊很陶醉。然而在五峰山上没住几天,山下就发生了日本驻屯军悍然杀害五名无辜中国铁路警察的事件,这个恶性事件,彻底击碎了李大钊的好心情。

  当时有两个日本驻屯军的士兵,喝醉了酒醉醺醺地去抢老百姓买的水果,一个叫杨丛秋的铁路警察,上前去劝阻,这两个日本兵,不仅不听,反而用枪托子去砸杨丛秋,情急之下,杨丛秋吹响了警笛。两个日本兵吓跑了以后,跑回队部向队官汇报,队官就带着全队官兵,包围了铁路警察所,铁路警长想上前说明情况,结果让那个日本队官一刀给砍了。然后队官下令向警察所开枪,又打死了四名铁路警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昌黎车站惨案,关于这个惨案,民国版的昌黎县志,记载得清清楚楚。

  李大钊仿佛一下子从梦中惊醒:列强横行,国难未减,即便自己来到五峰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也难得一处净土。

  于是,在去山下的地藏寺凭吊完五位同胞后,李大钊向着巍然屹立的大山发下了誓言:“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国内发生了军阀混战、反对“二十一条”卖国运动和袁世凯称帝等一系列大事件。这些事的发生,也促使远在日本却一直关注国家命运的李大钊,从一个曾对“一代怪杰”袁世凯抱有某种幻想的青年学子,变成了坚决反对袁世凯卖国求荣、恢复帝制,发誓“再建中国”的革命勇士。

  于是,回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革命愿望迫切的李大钊都在不断地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这时,传来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李大钊兴奋异常,他非常想找一个幽静的地方,潜心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寻找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于是,1918年暑假一到,已经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便迫不及待的再次登上了五峰山…….

  这次,李大钊只身一人来到五峰山,和他一起上山的,是随身携带的一大箱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资料。

  山景依旧,李大钊却没有纵情山水,他天天忘我地分析资料,思索问题。终于有一天,他清醒地意识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引中国未来的方向,革命的新曙光就在眼前。

  李大钊一下子豁然开朗。

  这种心情体现在一首诗中:“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表现了一种人从一种非常窒闷的境地走到了一片开阔的天地一般的心情。

  李大钊甚至饶有兴趣地给朝夕相处的守祠人陈老茂讲解“庶民”的含义,他觉得自己为中国千百万劳苦大众找到了翻身之路。

  带着山风海韵,回到北京的李大钊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在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他“登高一呼”,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庶民的胜利》和战斗檄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峰山上的思想结晶,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五峰,见证了李大钊的思想转变,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萌芽的孕育之地。

  1919年,爆发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各地涌现了许多传播新思想的刊物,群众革命运动迅猛发展。

  就在这个时候,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发生了分歧。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在暑假离京返乡途中读到了这篇文章,他觉得这无疑是向刚刚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发起了挑战。于是回到家乡没多久,李大钊便第五次登上了昌黎五峰山,打算在这里尽快静下心来,阐述自己与胡适的不同意见和思想主张。

  五峰山的灵秀与幽静让李大钊思如泉涌,李大钊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写完了给胡适的公开信,4200多字的公开信中,李大钊从四个方面对胡适的主要主张予以一一驳斥,提出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在信的结尾处,他特地注明“寄自昌黎五峰”。

  第二天,砍柴人陈老茂接到了李大钊委托给他的一个重要任务,让他去山下的邮局寄一封信。对于常来常往的陈老茂来说,今天的先生显得格外严肃。几天后,这封叫做《再论问题与主义》的信发表在1919年8月17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35号上。

  在五峰山上,有一块巨石,依山孤立,环视山谷。

  写完《再论问题与主义》后,李大钊进一步加快了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的脚步。那些天,他几乎每天都会来到这里,在这块被后人称为“读书石”的巨石上研读、思考。几天后,李大钊写出了惊世之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中国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原理的文章。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也确立了李大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1919年,李大钊到五峰山避暑以后,回到北京,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牺牲》,其中提到绝美的风景多是奇险的山川,绝尚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音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这段文章,表现了李大钊的一种革命的牺牲观,这里包含着他对五峰山奇险山川的绝美风景的一种体验,也表示他时刻准备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

  李大钊最后一次登临五峰山,是在1924年5月下旬。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这次来是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缉捕的。

  1924年春,李大钊担负起领导国共两党北方组织的重任。北方党组织的活跃,引起北洋军阀政府的惶恐。 5月20日,军阀吴佩孚突然下令逮捕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情急之下,李大钊连夜离开北京,回到昌黎。

  1924年5月21日凌晨,暮色还没散尽,化装成生意人的李大钊匆匆忙忙上了山。山脚下,军警们从北京追到昌黎,又从昌黎追到乐亭大黑坨搜捕。但他们没有想到,李大钊此刻就在昌黎城北的五峰山上。危急时刻,五峰山成为李大钊的避险之地。

  6月上旬,李大钊的同学于树德赶到五峰山上,他带来了中共中央的紧急通知,让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首席代表,率代表团去苏联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同时,于树德还给李大钊带来了妻子赵纫兰写的一封家书。在信中,赵纫兰与他商量,打算给李大钊的昔日同窗白坚武写一封信,请他设法撤销对李大钊的通缉令。

  当时白坚武是在吴佩孚手下任总参议,他要是办的话可能办到,但是,李大钊不同意。他认为大可不必。过去同窗的时候虽是好友,但“二七惨案”发生以后,他们就绝交了。他们已经不是同一阵营的人,就是同一阵营的人,还有背道相驰的,何况他与白坚武?

  李大钊告别五峰山那天,是和从北京来避难时一样的打扮。他独自一人下山,直至1927年4月28日壮烈牺牲,李大钊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也没有回过五峰山。从1907年夏天第一次冒雨登山,到38岁被反动军阀杀害,李大钊一生中8上五峰山,五峰山和李大钊的一生结下不解之缘。

  五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孕育之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点,见证了一位革命先驱的思想转变,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五峰山上,李大钊,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李晓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