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 河北发展是关键

来源: 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 潘英丽 2014-06-05 10:22: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与此前从北京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京津冀一体化不同的是,这次专家讨论的出发点是从河北出发,在5月28日召开的“京津冀一体化,谁的‘一亩三分地’”论坛上,相关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点。

  引进制度,让创新成为驱动力

  事实上,1982年,北京市规划就提出要建设首都经济圈的概念。198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在天津召开了第一次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2004年,国家发改委开始着手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的规划,时隔6年后的2010年提交国务院审批,但是至今还没有批准。30多年过去了,它的难度究竟有多大?它的障碍是什么?它的表现能否在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的竞争中胜出?它的未来能否如愿建成新的世界级城市?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的设想是,要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首先要实现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参考全球的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不难看出,高端人才明显集聚在美、日、欧大三角地区,张燕生建议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把京津冀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资讯中心、人才中心分布到美、日、欧大三角地区,与大三角的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高端人才保持零距离,将国际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成果、先进的人才“引进来”。

  张燕生表示,不同于以往30年的“引项目引资金引技术”,下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引制度”。应该对接国际高水平的创新环境和创新制度,以解决京津冀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活力不足的问题,并采用先进的制度去创造规范、有序、透明的法制新环境。不仅如此,更要提升创新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打造创新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形成京津冀创新合作的平台和创新体系,构造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建设各类经济主体依法平等进入的市场体系,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能够让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能够互联互通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在创新机制的驱动下,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创新发展,让北京成为区域研发创新的中心,天津成为打造先进制造研发的转化基地,河北成为打造现代化的制造产业带,为协同发展增长新动力。

  张燕生还提出,大气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协同发展的突出矛盾。在2013年中国前十大污染城市中,京津冀占了7个,迫使很多企业、机构和人才不得不离开京津冀地区。因此,应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的新兴产业结构,开发运用煤炭的清洁化使用技术,提高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电气化的比重,发展公共交通、低碳的产业结构和建筑,并树立生态文明的现代发展观来缓解京津冀人口资源压力。他建议,将科技、教育、医疗、会展、养老、保健等机构疏散到河北周边地区,共建专业的医疗中心、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休闲会展中心,把城市人口引向田园小镇。

  《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则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创新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历史上的河北自身一体化就困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果三地一体化发展还在沿用原先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自上而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很难出现新意识。

  吴伯凡认为,互联网在完成“泛媒体”后,已逐渐渗透到金融领域,甚至将来的医疗、教育边界也会越来越模糊,互联网正在推平世界,中国也将变平。解决京津冀一体化的障碍,不仅需要交通建设等公共政策的制度设计,还要有时代文化价值观。相比珠三角地区的商家对跨界、创新的冲动有着本能的渴望,北方还在迷信“关系”,不去思考商业模式新的生产组合的价值取向,要想超越珠三角、长三角的路将更加漫长。

  河北提速发展是关键

  北京市政协委员经济学者马光远的演讲从一开始就慎用“一体化”的词汇,他始终强调的是“协同发展”。马光远表示,在三地协同发展中,夹在首都和直辖市之间的河北很尴尬。当天津成为直辖市以后,对河北的伤害已经开始形成,让本身产业基础就薄弱的河北一无所有。作为首都的近邻,河北已经习惯了服务北京的思维,没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目前的局面是,三地产业不互补,差距过大。因此,要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河北应该怎么发展?如果河北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过北京和天津,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如果对京津冀的发展仅就经济而谈经济,仍局限于经济和产业层面,那么被划在都市圈里的“三地一体化”就很难圆梦。

  马光远认为,河北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制造的差距。由于京津冀产业之间没有互补性,有些产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有些产业之间的发展又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在公共政策层面,他呼吁将天津设为河北省省会城市,让河北周边的贫困县划到北京管辖来解决北京扩融问题,这样才能缩小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吴伯凡在会中表示,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几乎每一两个月就去一次沪深穗杭,但上次去保定已经很久了。在他的潜意识里,保定离北京比沪深穗杭离北京还远,因为保定没有和北京“联网”起来。河北要尽快寻找自身驱动力,建立起有利于创新环境的机制,才能够自下而上充满活力。

  打破思维壁磊,实现公共政策融合才能破局

  不仅吴伯凡感觉保定很遥远,四位与会者都说出了相同的感受。他们希望,三地都要思考自己的定位,打破思维壁垒,共同提升在这个地区和全球价格的决定权、规则的制定权,责任的担当权,未来几十年,需要京津冀共同的努力。

  马光远说,要探索协同发展的路子,北京要有明确的思路,北京过于经济化是导致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产业不能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北京不仅仅要转移批发产业,还要转移更多好的产业。

  另外,在公共政策和基础设施层面一定要破局融合,不能就经济谈经济。比如,北京、河北、天津三地共用一个区号010;在养老、医疗上也可以实行三地一体化政策,甚至高考政策也可以实行京津冀一体化,让北京大学不再只是北京人的大学。借鉴其他都市圈的发展经验,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交通的一体化,特别是轨道交通。总而言之,“三地”需要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河北,关键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