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融资泡沫”尚难挤破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2014-06-25 09:37:2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类似黄金,多数大宗商品身兼商品与金融两种属性。业内人士表示,青岛港金属融资事件爆发后,市场担忧大宗商品价格中的“泡沫”可能会被挤出,金融升水将慢慢消失,但受政府化解、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影响,“融资泡沫”尚难立即被挤出。

多数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融资贸易基于利差存在,利差不灭,融资难亡,未来“虚假贸易”将会进一步被遏制,而对于像进口融资类似的业务并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影子融资”引担忧

如果一个商品的价格纯粹由其商品属性主导,价格更具有合理性。随着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大幅增加,体现了一定的金融属性。可见的是,不同品种的标准化、流通性、价值是不一样的,因此“融资泡沫”大小不一。

早在2013年5月,海外金融界就普遍猜测中国的“雷曼事件”,而最近“发现”的无限再抵押工具令人不安,甚至比企业破产、房地产危机更严重,而这种无休止的再抵押正是“影子融资市场”的中坚力量。

青岛港欺诈融资事件发生后,外界更为关注中国大宗商品融资。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在短时间内大幅打击融资贸易,会冲击国内的信贷市场、威胁经济安全、增加商品供给,给价格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虽然青岛融资铜只占中国融资铜的很小一部分,数量接近10%,青岛出问题并不代表中国所有的融资业务都有问题,这点市场还是能分清楚的,这也是价格没有形成持续性下跌的原因。可以看到,铜价在该事件之后快速下跌,但在数天后便重启反弹势头。

但该事件的连锁影响不容忽视。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前外资银行对国内仓单融资非常警惕,银行信用证开始收紧,仓库面临整顿甚至破产,外汇管理局的规定日渐趋严,这些措施对融资贸易的影响是持续性的。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近年来铜融资交易的兴起,在保税区有大量的库存都与融资交易有关,但这一现象与真实贸易非常类似,难以彻底区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不可能杜绝的,所以当前的保税区仍有大量的融资交易。

上海中期金属分析师方俊峰指出,本次青岛港事件由于青岛不是我国最大的铜保税区,其设计的量约3-5万吨,对整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更主要从投资者心理层面来影响市场。

泡沫或不会瞬间挤破

自2009年之后,中国融资矿和融资铜贸易就开始兴起壮大。据高盛预计,目前中国的商品融资规模已高达1600亿美元,约占中国短期外债总额的31%。

宝城期货认为,大宗商品“融资泡沫”很大,不仅青岛港,包括其他港口也存在很多类似情况,但由于政府化解、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得“融资泡沫”尚未挤出,一旦真正大规模爆发,作为蓄水池的保税区库存将进一步冲击商品市场,使得商品供应压力大增。

不过,由于中国正处于稳增长的政策发力阶段,再加上政府有担保和化解风险的动作,因此泡沫可能不会瞬间被挤破。

从铜来看,短期可能反而受益。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表示,由于青岛港事件引发包括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收缩信用证业务和仓单抵押业务,甚至国内贸易商都不敢接收上海保税区的铜仓单,导致保税区库存短期越发难以流入到现货市场。再加上部分贸易商和海外基金在国内市场不断吸货,制造现货溢价,获得期货展期收益,从而使铜价不跌反涨。

程小勇说,从长期来看,由于商品贸易融资加强,单纯融资的进口贸易会受到限制,而实际进口贸易会保持正常,到时候以贸易融资为基础的保税区库存规模缩减,不再起到蓄水池的作用。未来贸易融资规模会得到规范和缩减,重复抵押和信用证多次循环授信会受到限制,“泡沫”会被挤破的。

关键词:融资规模,融资难,融资业务,泡沫,商品贸易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财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