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员私售"李鬼"产品 第三方理财现监管空白
[ 摘要]全民理财潮的掀起,催生“第三方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所涉投资项目繁多,又处于监管盲区,可谓鱼龙混杂、隐患丛生。 保险营销员私售“李鬼”产品 全民理财潮的掀起,催生了近年来“第三方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由于所涉投资项目繁多,又处于监管盲区,第三方理财市场可谓鱼龙混杂、隐患丛生。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已出现多起保险离职或在职营销员涉嫌私售第三方理财产品案件,直至“东窗事发”,投资者才扼腕叹息、保险公司才惊呼不知情。 事实上,第三方理财市场的乱象,已从多个方面波及保险行业,不仅为保险公司升级整顿虚有人力敲响了警钟,更需要行业联动防控布局。 “帕拉迪”东窗事发 寸土寸金的陆家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群原本并不相识的投资者聚集于此交头接耳。他们都是一家名为“帕拉迪集团”的理财产品购买者。 如果不是帕拉迪在日前“东窗事发”,或是从介绍人、媒体上获悉此事,不少投资者至今还做着年收益10%以上的理财美梦。帕拉迪自称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在上海崇明、海南地都有养老院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搞民间募资,10万元左右起投,许以个人投资者12%的年化收益率,按月结算。 然而,不到三个月,就有投资者发现当初允诺的每月收益,并未如期到账。直到四处打听后才了解到,帕拉迪老板已经联系不上,可能已携款潜逃。为此,他们来到帕拉迪公司总部,这家年初还在高档写字楼里办公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如今人去楼空。 无奈之下,他们找到当初游说其购买产品的介绍人。其中有帕拉迪公司的员工,也有若干保险公司营销员。事后他们才从保险公司得知,这些保险营销员早在当初介绍产品时就已经从保险公司离职,之所以冒充在职人员,主要是为取得投资者的信任。此外也有个别在职保险营销员牵涉其中,在被保险公司发现私售违规行为后已被开除。 三倍高薪从保险业挖角 “帕拉迪”事件同时掀开了第三方理财对保险行业无形中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在第三方理财公司“三倍高薪”挖角下,保险从业人员大量流失;此外,在高佣金的诱惑下,若干保险在职或离职营销员劝说投资者退保,转而购买第三方理财产品,保险公司信用被滥用的同时,还导致退保率上升,并引发保单继续率下降。 具有金融行业的从业经验,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的业务人员,是众多第三方理财公司招募的首选。而保险公司又成为主要的挖角对象,中层管理人员和团队负责人成为挖角“重灾区”。 一家保险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私下告诉记者,之所以主要挖保险公司“墙角”,缘于保险行业收入偏低,虽然绩优人员的收入高,但相较而言,大量保险营销员仅维持在千元的收入水平,很容易在高利的诱惑下,迷失了方向。 另一方面,随着银保新政的出台,对于不少保险销售人员产生了一定冲击,索性直接进行客户转移,进行第三方理财产品的销售,以此获利;此外,随着保监部门对于销售行为监管的趋严,保险公司追责力度的加大,行业黑名单的威慑,让部分存在品质问题的营销员无法立足,而第三方理财目前属于新兴事物,监管存在盲区,在利益的诱惑下,这部分人大多转入了第三方理财公司。 监管盲区下的自卫与反击 近年来,第三方理财市场相关风险频频被揭,投资者却遭遇投诉无门的尴尬境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第三方理财市场的监管真空。不少第三方理财产品甚至未经登记和风险评估,仅靠夸大投资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 在不少已被曝光的案件中,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人员私售现象屡见不鲜,但由于都是个人违规违法行为,第三方理财公司又不属于这两大监管部门所管辖,因此银监与保监部门也只能通过发布提醒公告的形式,对投资者予以警示。 “监管真空之下,我们只有自卫反击。”一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其已采取的举措包括:严查营销员私售行为,实施严厉的处罚追责制度,发现一个开除一个,对有瞒报行为的管理人员立即免职,对管理不力的机构负责人实行调岗处理;同时加大对无效、虚有人力的清理整顿力度,并将开除处理的人员名单上报至行业“黑名单库”,并对离职人员进行全面排查,严防离职人员与现有队伍进行勾结;此外,梳理中介合作情况,除法人渠道外,全面禁止其他业务渠道与中介和理财机构进行合作,最大可能地排除内外部风险。 其实,在第三方理财尚未明确监管主体之前,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也应该“火眼金睛”,进行“自卫”。“切勿轻信高收益,在购买产品前做足功课。例如在帕拉迪案件中,如果投资者去网上仔细核查一下这家公司的背景,所谓的香港上市公司和大量大型投资项目的谎话,便会不攻自破。” |
关键词:第三方理财,监管,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