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刚过 省会市民资金“挪窝”锁定中长期理财品
进入7月,天气越来越热,而理财市场却并未如天气一般的火热:年中时点一过,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再次转头向下,省会银行理财市场上似乎已难觅预期年化收益率6%及以上的理财产品;而互联网理财众“宝宝”的收益率也随着流动性需求的降低而有所下降,目前普遍已降至4%至5%区间之内。许多有意理财的市民纷纷发问:年中刚过,高收益理财都去哪了? 日前,记者探访省会理财市场发现,在市场利率将继续下跌的预期下,国债、银行债券等近年较为平淡的品种,开始逐渐升温。省会市民纷纷将资金“挪窝”,力求锁定中长期收益。 省会公务员杨宁女士最近收到某股份制银行发来的信息:现售保证收益型理财,5万起,一年期,5.0%;4个月,4.36%。她遗憾地对记者表示:“就在6月末,还有好多预期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的理财产品呢,我本来想买来着,就是没抓紧,这才过了10天,收益率怎么就大不如前了呢?” 对此,银率网分析师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在6月中旬到月底的半个月里,迎来今年为数不多的收益率“爆发期”,而在已经到来的7月份,理财产品走势将会延续过去的下行走势,6月下旬的收益爆发将不会延续。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由于银行在季末对流动性的特殊需求造成的。6月中旬,银行通过发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应付季末流动性紧缺。而进入7月的第一天,上述各品种齐齐掉头向下,这意味着,随着银行季末考核期的结束,流动性需求自然降低,理财产品再次回归原有走势,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将趋于平稳并保持常态。 “宝宝”军团的收益也在下滑。在省直事业单位上班的崔莹女士5月中旬在某股份制银行购买的挂钩货币基金的“宝宝”类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已经从最初的超过8%,一路下滑到如今的4%之下,令她大失所望。而崔女士在微信理财通上的投资,最近的年化收益率也到了4.5%左右。“虽然作为理想的活期存款替代品,我依然会投资互联网理财‘宝宝’产品,但今后应该不会投入更多资金,不会寄予太大希望了。”崔莹表示。 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CPI数据为2.3%,低于多家机构预测的2.4%。CPI进入“2时代”,不少投资者认为,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的理财规划,锁定中长期收益,推迟可能到来的降息对理财生活的影响。 退休女士崔阿姨是个保守的投资者,她的投资方向偏向储蓄。“趁现在很多银行还有利率上浮10%的政策,可以尝试放一部分资金到定期。” 她的同事吴余娟阿姨投资风格则积极一些,她的想法是投资中长期的理财产品。经过比较,她最终看中了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一款365天、5万元起售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为5.0%。“尽管现在的存款利率也能跑赢CPI,但相比银行理财产品来说,还是理财产品更有优势。而且我选的是一款保本浮动收益封闭式人民币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自己感觉很稳妥。” 7月10日上午,记者随机走访省会多家银行网点也发现,当日发行的第五第六期储蓄式国债,也吸引了许多希望有一定收益,但不想承担高风险的稳健投资者。3年期国债票面年利率5%,5年期票面年利率5.41%。如果市民拿10万元购买本次3年期和5年期国债,到期收益分别为15000元和27050元,比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分别多获得收益2250元和3300元。某国有银行理财师王思思表示:“现在买国债等固定收益型的理财产品,相当于用时间换取空间,能够锁定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在定向降准大环境下,买国债来锁定中长期投资收益,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
关键词:年中,资金,长期理财 |